隨著各省高考第一批控制分數線陸續揭曉,如何填報志願成了眾多考生和家長的當務之急。填報志願軟體這一新生事物也開始粉墨登場。只要輸入分數,就能量身訂制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教育專家提醒,填報志願軟體僅供參考、切忌盲信和依賴。(6月24日《中國青年報》)
高考填志願牽動著萬千學生、家長、老師的心,儘管考前每個考生都有一些院校的歷史數據,但面對大量的未整理分析的資訊,考生和家長無法有效利用這些資訊並加以判斷。更複雜的是,不同學校的不同專業往往有著不同的“走勢”。
所謂盲點孕商機,填報志願軟體粉墨登場大有填補市場空白的味道。然而,教育專家提醒,填報志願軟體僅供參考、切忌盲信和依賴。這樣的邏輯依舊將風險推到學生、家長的一邊。
由此,奢談技術依賴似乎有些過於超前了。人與技術的關係可以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我們固然要肯定技術的作用,因為它讓人類生活得更好,讓生產力更發達,因此應當把技術的歷史當作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我們應當評估技術產品對人類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尤其是不利的影響。
由此,評估技術產品的不利影響應該成為商業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填報志願軟體而言,雖然這款手機軟體的資訊量足夠大,但各高校每年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依照往年數據作出的報考指南只能作為參考依據。雖然這樣一款軟體依舊停留在免費使用的層面,但並不排除更多的類似的軟體橫空出世。
實際上,強大而精巧技術產品體往往是一個更有效的社會組織或更完善的生物適應的暫時的代用品,人類在技術產品上取得的許多成就也僅僅是服務於社會的權宜之計,重要的是人類應當學習如何更有效地理順社會制度、改善生物條件以及個人目的,而不能做軟體的奴隸。(錢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