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了解歷史上中華民族為什麼能夠崛起於世界,為什麼在世界古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能夠世代延續,以鑒往知來。在諸多原因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秦漢以來的社會和文化大整合。今天,我們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應高度重視文化整合問題。
實踐證明,經過高度文化整合的社會,能夠達到均衡和諧的狀態,具有全社會成員共同認可的價值觀、行為規範和準則,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抗干擾能力和自我調整能力,社會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共同維護社會穩定,協調各部分關係,防止社會崩潰和解體。
中華文化在秦代之前整合程度較低。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割據一方、各自為政。“田疇異畝(丈量田地的單位不同)、車涂異軌(車輛的輪距和道路的寬度不一樣)、律令異法(制度不同)、衣冠異制(服飾不一樣)、言語異聲(語言不同)、文字異形(文字不一樣)”,社會和文化呈現多元狀態,沒有形成共同的體系。秦始皇統一天下,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形成大一統局面。秦朝統治者進行了一系列整齊劃一的文化整合,如“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修秦律”。漢代基本承襲秦制,並整合楚文化,進一步完善秦創立的大一統中華文化體系。尤其是著力統一全國各地各民族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以儒家思想為主,整合法家、道家、墨家和兵家的思想,形成中華主流價值觀和倫理道德。二千多年來,雖然經歷多次改朝換代及統一和分裂迴圈的政治局面,但中華文化體系和結構基本沒有太大變化。漢代以後形成的相對固定的中華文化體系,生命力、影響力、輻射力很強,不僅代代相傳,而且不斷向外傳播,對東亞和東南亞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之一。
分化和整合相反相成。一個社會由傳統走向現代、由封閉走向開放、由保守走向創新、由僵化走向變革,社會結構和文化體系必然發生分化,如區域分化、階層分化、利益分化、觀念分化等。分化使各種結構要素之間的均衡穩定關係不復存在,社會和文化出現失衡與失調現象。一個社會經過分化之後,必須再經過整合,使各個部分或元素重新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形成合理有序、均衡穩定的社會文化體系。如果只有分化、沒有整合,那麼後果不堪設想。
今天,我們應如何進行文化整合?文化整合包括選擇的整合、改造的整合、統一的整合以及協調的整合。選擇的整合是指當產生新的或採借外來的文化元素時,往往選擇與原有文化體系相適應的元素,並通過整合使之與原有文化體系融為一體。世界上各大文化體系都是經過長期選擇,整合形成的。據西方文化史學家的研究,現代西方文化綜合了“希臘的文、藝、科、哲,加上羅馬的政治、法律,更加上基督教的仁愛教化與日耳曼的自由好尚,四者合一,源流十分清楚”。改造的整合是指改造或修正外來文化元素的形式、功能和意義,使之能充分適應原有文化體系。外來文化如果不加改造,往往不能與本國文化相適應。如日本吸收大量的西方文化,並在吸收過程中進行再創造,使之具有日本特色。統一的整合是指統一觀念、增強共同性的整合,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文化差異大,但經過長期整合,基本上形成了具有共同價值觀和倫理道德的文化模式。世界上大多數多民族國家都力求整合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和觀念,使之既具有多樣性、又具有共同性。協調的整合是指協調文化體系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協調文化規範與行為;協調不同部分的功能,使之各盡其能;協調不同成分的風俗制度,使之相互依賴並共同發揮作用。
歷史表明,將不同文化吸收、融化、調和而趨於一體化的文化整合對於中華文明的世代延續具有重大意義。而且,越是在思想多元的背景下,文化整合凝聚人心、規範認同的作用就越是凸顯。今天,文化整合對於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為中國民族學會常務副會長)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03日 07 版)
[責任編輯:李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