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線上外賣市場越來越火爆,在龐大的訂單量背後,是不容忽視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調查發現,目前外賣垃圾基本處於無人回收的狀態。在享受網路外賣等O2O行業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人們會付出多大的環境成本,又該如何實現生活便利和減少污染的雙贏,這亟待引起社會的重視和思考。
工作太忙太累,心情不好,天氣不好……隨便一個理由,就會成為年輕人選擇“網路訂餐”的理由。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逐漸習慣通過手機APP或者電話叫外賣來解決吃飯問題。伴隨著“訂外賣”的便利,還有與日俱增的“外賣垃圾”。對於外賣的品質、品質、口味,社會關注不少;但對於“外賣垃圾”的回收與處理,社會關注則很少。一次性筷子、塑膠袋、發泡餐盒等“外賣垃圾”,基本處於無人回收的狀態,這也加劇著“垃圾圍城”的現狀。
或許在一些人看來,外賣所製造的垃圾,似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外賣”還遠遠不是主流的用餐方式。這樣的說法,是缺乏“憂患意識”的寫照。根據美團外賣、餓了麼、百度外賣等公佈的數據顯示,這三家外賣平臺的日訂單量大概在700萬單左右,按照每單外賣用1個塑膠袋,每個塑膠袋0.06平方米計算,每天所用的塑膠袋可覆蓋42萬平方米,大約相當於59個足球場,大約15天即可覆蓋一個西湖。從這足以看出,“外賣垃圾”所製造的白色污染不容忽視。
對於“外賣垃圾”,其雖然是新事物,但並不處在監管的盲區。早在2008年,為解決白色污染的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就下發了《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膠購物袋的通知》,要求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膠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而在今年公佈的《國民經濟和社會開展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綱要》,也明確提出,要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路,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
遺憾的是,雖然對“外賣垃圾”不缺乏相關的規定,但現實的執行力卻是另外一回事。以“限塑令”為例,基本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質疑的聲音,這說明的,正是限塑令沒有照進現實的尷尬。在這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美國自帶購物袋可以抵稅,英國採用獎勵積分的方式鼓勵顧客,韓國購物袋可以“以舊換新”,與簡單的沒有震懾力的“限塑令”相比,這般人性化的舉措,似乎更值得嘗試。
對於“外賣垃圾”,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因為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受害者,那就應該呼籲“限塑靈”:一方面,要嚴格控制塑膠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從源頭上進行規範,同時轉變激勵機制、堵塞監管漏洞,讓每一位公民盡可能地少用塑膠產品,在前端做好“減量”;另一方面,則是加強垃圾分類和回收體系的建立,不斷推進技術降解的進步,讓垃圾變廢為寶,在後端也做好“減量”。當外賣逐漸成為公眾的一種生活習慣,當白色污染無法躲避,就當呼籲全社會加強環保意識並積極作為,以呵護我們共同的美好家園。
[責任編輯:李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