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凍民族資產騙局利用哪些人性弱點
背景:媒體揭露流竄于微信群上的“民族大業”騙局:曾做過傳銷的操盤者,對老人搞線上洗腦,聲稱要解凍數以兆億元的民族海外資產,對入群老人許下宏願,只需交些“小錢”,保守秘密,即能獲得每人幾百上千萬的善款補助。騙子還發各種假冒的“國務院辦公廳”、“民族資產最高管理委員會”印發的文件及任命狀。
新京報發表仲鳴的觀點:苛責那群深陷騙局的老人“不長點心”,是殘忍的。畢竟,騙子們半軍事化的群管理模式、動輒拿“政策”“愛國”說事的話術,對曾習慣那套話語的老人來說,可能全無免疫力;再加上將戳穿騙局說成“敵國破壞”的泛階級鬥爭思維的閉環招數,也易將老人們變成社會心理學上說的“自己人聯網”網路,該網路被立體化洗腦淬煉後,自帶拒斥外部質疑的內封閉屬性。要解救這些受騙者,顯然該對這些精準“坑爹”伎倆精準打擊。眼下針對電信詐騙,全鏈條治理已被提上日程;但對於網路詐騙,儘管微信官方對多級分銷欺詐不乏治理舉措,公安部門也常有專項整治行動,可那種高度統籌的反傳銷協作機制仍未健全。去年8月北京警方就推出微信版反詐騙查詢舉報平臺,還與“天下無賊反資訊詐騙聯盟”對接,對詐騙資訊雲端處理和阻截回收。只要各方在法律框架下技術無縫對接、形成合力,“民族大業”式微信騙局露頭即被打,則騙子將少有遁形之所。
小蔣隨想:“解凍民族資產”、“尋找國家寶藏”這類騙局多年前就有,如今騙子只是將行騙舞臺轉移到微信群上,實質是換湯不換藥。在一些年紀較輕者納悶“老掉牙”的騙局為何還有老人上當時,不妨想想“美少婦重金求子”等把戲同樣有幼稚男上鉤。簡言之,世界那麼大,總有人處於資訊閉塞的角落,貪婪、僥倖、孤獨等又是人性中共同的弱點,一旦騙術契合了某種人性弱點中的渴求,當事人就可能入甕,這也是騙子常常“廣撒網”尋找獵物的原因。一群人被騙還存在“羊群效益”,也就是別人參與了,自己也想試試,受騙者越來越多,彼此給予“信心”支援,“大家都信以為真,還能有假”?三人尚且成虎,騙子施以強烈心理暗示,加上被騙者自我催眠,眾人合力之下,瞎編邪乎之事反而變得有鼻子有眼。反詐騙要不斷向社會揭露各類騙術,應從技術層面治理詐騙電話、蒙人短信、坑爹微信群,還要關注人們的心理弱點,別讓年輕人做白日夢,勿使老人因孤寂與消息閉塞掉入溫柔與蠱惑陷阱。
“今天花明天的錢”須承擔責任風險
背景:記者梳理髮現,半年來,經媒體曝光的“校園貸”案件就有13起,涉及大學生500余人,涉案金額超千萬元,數名大學生因無法還貸走上絕路。有關人士指出,貸款平臺應加強風險把控,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網貸機構的監管。
京華時報發表吳龍貴的觀點:筆者始終堅持這樣的觀點:校園貸並無原罪。如果規範運營,校園貸的風險完全是可控的。現在的問題,一是少數大學生缺乏自控能力,比如媒體廣泛報道的大學生鄭德跳樓事件,就是因為這名同學迷戀賭球,利用28名同學的身份資訊借貸近60萬元,最終無力償還而自殺,這和校園貸有多大的關係?刀能殺人,但責任不在刀,而在持刀的人。二是利用校園貸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典型的操作手法是:先成立一家皮包公司,承諾對大學生提供免費培訓,約定大學生先向某指定網站貸款,再由公司分期還給學生。然而當學生貸款後,公司便宣佈破產,學生只能被迫還貸。這是一種換了馬甲的金融詐騙。對於“校園貸”問題,既要加強監管,更要精準打擊。前者而言,重點是提高借貸門檻,尤其是強化借貸平臺的審核力度,嚴防冒名借貸問題。後者而言,必須嚴格區分合法借貸與金融詐騙,對某些打著校園貸的幌子給大學生“挖坑”的借貸平臺,該取締要取締,該重罰要重罰,不能手軟。此外,仍需重申的是,大學生也要不斷加強對風險的識別和防範能力,同時少些虛榮心。
小蔣隨想:一個人從未成年到成年,從不諳世事到步入社會,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遠非書本上的知識就可以滿足。這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自己的各種行為負責。就貸款而言,屬於經濟行為,有借必然有還。如果青年高估或根本沒有評估自己的還貸能力,貿然“今天花明天的錢”,要麼會將償債包袱甩給父母,要麼會令自己陷入誠信危機。換言之,就算“取締”校園貸,初入社會的青年也會接觸商業貸款,倘若缺乏風險與責任意識,栽跟頭是早晚的事兒。當然,這不是說校園貸不存在問題,比如“只需身份證就能貸錢”以及不告知有高昂違約金,顯然有設圈套嫌疑。不規範甚至涉嫌高利貸的校園貸,必須被規範乃至取締。監管校園貸是一回事,學校與社會教會青年具有責任與風險意識是另一回事,需要兩手抓。對於家庭確實困難的學生,學校與社會還應給予助學幫扶。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只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