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這個行業有前途。”從2010年到現在,“博士快遞哥”譚超經手快遞60多萬件。“我用兩手掙錢吃飯,管別人怎麼看呢?”近日,2015年就讀吉林延邊大學世界史專業博士研究生的譚超向媒體講述了他的創業經歷。“博士快遞哥”表示,幹快遞之後,有人說“世風日下”,還有一些同學疏遠了他。
嚴格說來,譚超現在不僅是一名快遞員,更是一家快遞營業網點的老闆。事實上,譚超本科畢業後,就一邊復習,一邊兼職,做過房產仲介,當過高校保安,也收過廢品,現在快遞生意越做越大,未嘗不是一次成功的創業。就其個人而言,兼職也好,創業也罷,都是為了更好地繼續學業,同時減輕家庭負擔的務實選擇。
輿論對於“譚超現象”所呈現的態度分化,耐人尋味。一方面,當前各行各業都在呼籲打破“唯學歷”的用人觀,但另一方面,以學歷來評價就業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兩者無形中構成了一種矛盾。後者的觀念,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人們的擇業觀,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等流俗的就業現象不能說與此無關。而譚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完成了對這種社會偏見的突破。
需要承認的是,站在社會角度,人力資源的理想分配狀況當是人盡其才,即人們通常意義上所認為的,高學歷者應匹配相應的崗位。但對於超越這種既定標準的個人選擇,我們同樣要給予尊重與肯定。事實上,覺得學歷越高,就業選擇越單一的刻板認識恰恰是功利的,也與讀書求知的真正目的多有出入。在一個開放的社會中,一個人學習掌握更多的學問與知識,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主動選擇的權利,而非被動地限于一隅。
假設譚超做的不是看起來“低端”的快遞工作,而是網際網路創業,抑或是考公務員,恐怕就沒有那麼多的爭議了。這種社會評判的反差反映出的某種就業觀上的價值取捨,同樣值得正視。若說網際網路創業代表的是一種潮流,那麼考公務員代表的則是一種傳統的就業選擇。如此單一化、同質化的擇業認同,更說明社會人力資源分配存在問題,讓像譚超這樣的“傳統創業者”背負了不必要的社會成見與現實阻力。這樣的社會弊端,是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必須克服的。
仰望星空的博士固然值得肯定,譚超這樣面對生活壓力作出務實選擇的博士,同樣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一如大學保安考上名校研究生可被視為勵志典範,博士生成功創業同樣有其價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需要實實在在的創業創新鼓勵,也有賴於打破更多就業觀念上的束縛。(朱昌俊)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