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指出,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要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把移民搬遷脫貧工作做好。努力改善移民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不僅關係到移民搬遷群眾能否順利實現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過上好日子,而且能對改變移民搬遷群眾幾代人的命運產生深遠影響。
改善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是做好移民搬遷工作的一個關鍵問題,也是一項艱巨工程,需要遵循“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需要搬遷群眾的艱苦努力,也需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還需要全社會共同關心和大力幫助。
進一步加強移民搬遷安置的規劃工作。選好搬遷地址,舍得把有利於搬遷群眾生存和發展的地塊劃給他們,著重在條件好的中心村、鄉鎮、縣城、工業園區周邊選擇安置點,鼓勵推進遷村並居,為城鄉建設和農業生產騰出更多土地資源。新村建設要注意生活、生產和促進就業緊密結合,建房不能單純考慮住的問題,還要統籌考慮搬遷群眾的就業創業問題,確保人們入住後留得住、能發展。鼓勵進城安置,支援搬遷群眾到城鎮購房落戶,享受應有的優惠政策,以更好提高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
進一步加強移民搬遷集中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補助政策,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實行差別化的補助政策;縣和鄉鎮財政困難的,應由省市財政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給予解決。落實部門職責,加強項目資金整合和統籌利用,促進各項優惠扶持政策集中落地。拓寬集中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渠道,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引導有關企業和社會團體捐資助建,緩解建設資金困難。配套建設一定比例的商品住宅用於出售或出租,其收益可用於補充集中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
進一步加強移民搬遷集中安置區社區管理。在集中安置區建立基層黨組織,選好新村黨支部書記,做到有黨組織領導、有黨員幹部帶領、有黨員發揮模範帶頭作用、有必要的規章制度遵循。建立健全集中安置區社區管理機構,支援引進物業公司進行管理。將一般的集中安置區納入其所在建制村或城鎮社區進行管理,補充必要的管理人員,其運轉經費納入財政支援範圍。同時,公共服務要跟上,尤其是安置區的幼兒園、養老服務中心、醫務室等建設,相關部門應優先統籌安排。深入研究群眾搬遷後相關權益的保護辦法,維護移民搬遷和進城落戶農民群眾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制定出臺具體的幫扶措施。加強產業培育,幫助搬遷群眾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種養、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鄉村旅遊、休閒度假等特色產業;加大小額信貸扶貧力度,解決好貧困戶貸款難的問題。引導搬遷群眾盤活資源,鼓勵其將原有的田地、林地、園地等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把搬遷工程與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生態旅遊、建設新農村結合起來。加強技能培訓,使搬遷群眾掌握新的就業本領,增加務工收入。推進對口幫扶,開展“百企聯百村、百校聯百村、百院聯百村”等活動,發動經濟效益好的企業、高校和醫院對口幫扶一個集中安置點,幫助吸收部分勞動力就業,建立醫務室和圖書室,資助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訂單農業”帶動當地生產發展。加大政府購買公益崗位的力度,安排貧困戶人口從事社區衛生保潔、綠化養護等服務工作,根據實際吸納一些搬遷群眾為護林員和森林消防隊員等。
發揮基層幹部在移民搬遷中的積極性。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基層幹部的作用不可忽視。先行先試、改革創新往往會遇到一些既定規章、習慣等的限制,一些人不願意冒風險,怕擔責和被追責。因此,雖然農戶有搬遷需求,但一些基層幹部積極性不高。針對這一情況,應建立基層幹部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激勵機制和容錯機制,保護他們創業幹事的積極性,進一步營造支援改革、鼓勵創新、褒獎擔當、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讓移民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
(作者為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14日 07 版)
[責任編輯:王怡然]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