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帶奶奶上學”需要的不只是感動

2016年12月21日 10:53:16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帶奶奶上學”是值得讚許的可貴品質,但這也暴露了社會救助體系的某種欠缺。我們不能因為感動就忽視那些欠缺的存在。

  成都一位女大學生,最近在網上感動了不少人。據報道,剛20歲讀大二的女生劉琳,在今年8月父親不幸病故之後,把93歲又意外摔傷的奶奶,帶到學校附近,她一邊讀書一邊照顧。更可貴的是,面對聽到她家遭遇準備資助的好心人,劉琳還婉拒了。她覺得自己可以做兼職,弟弟在打工掙錢,家庭壓力暫時還支撐得住,不想依靠別人。

  無獨有偶。前幾天還有媒體報道,安徽蒙城縣有一位12歲的男生,帶著癱瘓的母親去上學。報道也感動了很多人,當地殘聯和愛心人士,見到報道之後也紛紛施以援手。這些孩子的自強自立,的確非常感人,可面對這些故事,我們除了感動,是不是還得有所反思?

  家庭成員的互助自救,是值得讚許的可貴品質。可就社會整體而言,當一個家庭出現變故,除了讓那些學生甚至是未成年的孩子,過早承受沉重的負擔之外,有沒有更可靠的救助方案?因為有孝心、有毅力、有能力照顧失能親人的孩子,畢竟是少數,或者說,媒體能夠關注到的感人故事終究是少數,還有更多高齡奶奶、癱瘓母親的命運,同樣值得擔憂。

  每一個類似感人故事的背後,可能都暴露了社會救助體系的某種欠缺。我們不能因為感動就忽視那些欠缺的存在。比如,“帶奶奶上學”背後,反映的可能就是社會養老問題的軟肋。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養兒防老”還是最普遍的選擇,這不僅是觀念問題,更重要的是農村普遍缺乏高性價比的養老機構。如果有可靠的養老院,能比還在讀大學的劉琳更好地照顧老人的起居,那才是對祖孫倆最大的幫助。

  粗略梳理一下那些感人故事主人公的家庭背景,會發現他們絕大多數來自農村或者小城鎮。這一方面是因為窮困家庭抵禦風險的能力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窮困地區的公共服務和救助體系不夠完善。在大城市,一個家庭出現變故,居民相對更容易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救助,而在農村,家庭出現變故更多想到的是“自己扛”。我們要讚美這種“自己扛”的精神,但也有必要縮小公共資源的分配差距,給農村的困難群體更公平的待遇。

  媒體報道引起關注,關注帶來救助,這是過去類似故事的通常情節。社會層面的救助,在輿論報道後進入無可厚非,值得提醒的是,政府相關部門不能也總是看到報道之後才行動。這些社會弱勢者理應是政府救助率先要關注的群體。有完善的救助體系,才是一個社會的大善,才是最值得期待的感動。(敬一山)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