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溫暖的書店是“城市之光”

2016年12月23日 09:50:24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收留流浪者過夜,是書店人文態度的一種延伸;對弱勢群體抱持人文關懷,更能體現書店的親近感。一家能夠促進城市精神生活向上生長的書店,為城市點亮人文“燈火”的書店,無疑將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近日,安徽合肥一家24小時營業的新華書店引起公眾關注。深夜,當大部分顧客離去,有一些人卻悄悄走進書店,在座椅上安然入睡。書店工作人員說,在這裡過夜的很多是拾荒者和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也有離家出走的人和自習的學生,書店從來不驅趕任何人。包括這家新華書店在內,全國有10家實體書店陸續加入這項名為“城市之光”的計劃,開始敞開住宿的大門。

  類似的故事,其實不算陌生。杭州圖書館此前就因向流浪者開放,並強調無權讓任何讀者離開而受到輿論的一致好評。肯德基、麥當勞的24小時店,也大都可以讓人坐在桌邊打盹。

  近年來,面對網路書店與電子閱讀的衝擊,實體書店面臨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不少書店開始轉向複合型的經營方式,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是將圖書與畫展、咖啡、休閒等經營組合起來。儘管加入“城市之光”計劃的書店目前仍算少見,但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它們在形式上都是對於傳統書店空間外延的一種拓展。就本質而言,則是對書店文化屬性和人文態度的繼續挖掘。

  一些著名書店之所以能夠展現出持久的生命力,正在於它們很好地實現了經營與人文理念的平衡。如臺北的誠品書店,現在已經成了臺北的人文地標。可以說,當前一些有良好口碑的書店,除了書籍的優勢之外,更在於它們都展示了鮮明的價值觀和人文氣息,能夠成為知識分子交流思想、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同樣,收留流浪者過夜,是書店人文態度的一種延伸;對弱勢群體抱持人文關懷,更能體現書店的親近感。

  網路書店的價格、便利優勢,實體書店確實難以抵抗。但作為一個實體的存在,其在空間上的優勢同樣是網路書店無法比擬的。在新書《東京本屋》中,作者介紹了日本的多家書店,既有著名的連鎖書店,也有坐落在地鐵口的臨街小書店,有些書店往往因為能夠成為路人躲風避雨的一個場所,就成為“溫暖人心”的所在。而一些書店則定期舉行親子閱讀活動,力圖打造“實體的社交網路”。總體而言,都是在探索書店作為“第三空間”所能夠實現的方式,也因此讓書店獲得更多的轉型機會。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社會的文化需求被逐步喚醒,而文化資源稀缺,書店成了最具人氣和文藝氣息的地方,並扮演著為社會輸送精神養分的角色。如今,社會文化資源的供給顯著提升,購書的途徑也不再依賴於實體書店,但並不意味著書店的人文精神不再被需要,關鍵是看其能否通過形式創新找尋到自己的位置。在這個角度,“城市之光”計劃已然提供了一次值得期待的嘗試。

  外延的擴展和人文態度的激活,能夠幫助實體書店走多遠,並不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一旦書店的人文精神消失殆盡,就算其形式仍存在,也就不再是人們理想中的書店了。國內一家人文連鎖書店將“參與構成本地精神生活”作為自己的店訓,可以說很好地歸納了實體書店在網路時代的定位。這不是實體書店的高光時代,但一家能夠促進城市精神生活向上生長的書店,為城市點亮人文“燈火”的書店,無疑將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朱昌俊)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