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神曲究竟“神”在哪
近期,一部合唱作品《春節自救指南》在網上走紅,被封為最新“神曲”。它以嚴肅高雅的音樂形式,探討了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問題——都市年輕人如何在歸鄉後,面對來自父母鄰居、親戚的連環盤問?網友紛紛點讚,稱此曲唱出了自己的心聲。
“神曲”這個詞,在今天的語境之下,含義卻頗有些曖昧。從早前的《江南Style》《小蘋果》到今年日本大叔紅透YouTube的口水歌《PPAP》,“神曲”們大都有這樣幾個特徵:歌詞通俗,旋律簡單、節奏鮮明,通過網路平臺實現快速傳播,但同時,卻往往缺乏傳統文藝作品所追求的深刻內涵。
人們愛它,因為它輕鬆有趣。人們厭惡它,因為它空洞浮誇,沒有營養。這也許正是泛娛樂化時代的表徵之一:巨大的生活壓力下,人們甘願被不需要高深腦力的旋律催眠,“神曲”便附著于這種解構價值、追求暫時宣泄的需求之上,構成了時代鏡像的一個棱面。
其實,同作為“神曲”,《春節自救指南》已與以前有了很大不同。在內容上它更加寫實,反映了某種欲說還休的社會情緒,切中了年輕人的痛點。
即使如此,它還是遭到了一些質疑。有業內人士就直指此曲的表演者“彩虹室內合唱團”劍走偏鋒,背離了音樂美。有網友認為它只是羅列了大量網路熱詞和段子的心靈雞湯。這種爭議背後隱藏的,仍是文藝作品在我們這個時代需要作出的兩難選擇: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作品?流行文化和主流價值觀、娛樂價值和審美價值、商業性質和文化屬性的平衡點,究竟在哪?
熱點迭出的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考驗著內容生產者的智慧和擔當,也更加考驗觀眾的理性與定力。引領大眾品位、提升國民精神素養,正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
簡易的文藝快餐或能一時滿足精神味蕾,卻無法喂飽求知求真的靈魂。不管時代風潮怎樣轉變,真正能經歷時間考驗的,永遠是對人性幽微的探求、對規律的思索,對時代現象的真誠追問,而絕非自作聰明的“抖機靈”和投機取巧。
帶給我們驚喜的《春節自救指南》能“神”多久,“彩虹室內合唱團”又能走多遠,此時斷言尚早,我們只能衷心地祝福這個充滿創造力的年輕團隊。畢竟,今天被架上神壇、喧囂一時,轉日卻被棄置腦後、迅速遺忘的,並不能算真正的“神曲”,唯有那些歷經千錘百煉的誠意之作,那些被唸唸不忘、傳唱不衰的經典,才能在人們心中永遠封神。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