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少女重金打賞主播不能忽視平臺責任

2017年02月10日 11:13:47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家住上海的13歲女孩小蘇以學習為由,用媽媽手機偷偷打賞男主播,兩個月竟然花了25萬。據悉,小蘇與該男主播係“師徒關係”,該主播當面索要打賞。從聊天記錄來看,該主播經常讓小蘇“補刀”自己的新歌,即要求給自己發“K幣”,甚至一次開口要2萬元。警方稱,小蘇是主動送禮物給男主播,期間並未發生任何詐騙行為,所以公安機關並未受理此案。有律師認為,小蘇未滿16周歲,仍屬於限制行為能力人,可通過法律做無效認定。

  兩個月花25萬元給主播打賞,真可謂是天價消費。雖然警方認為期間未發生任何詐騙行為,因而未受理該案,但由於打賞者係未成年人,因此其監護人仍然有通過法律途徑索回該天價打賞的可能。但有必要看到,全面保護未成年人,避免其身陷網路難以自拔,網路直播平臺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有關規定,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應徵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否則其法定代理人即監護人可以拒絕追認該行為,而使其歸於無效。實踐中,判斷某個行為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等相適應,應綜合其意思表達能力、認知能力、預見能力及是否與其日常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等幾個因素來判定。譬如,13歲學生購買圖書、文具等學習用品,訂購生日蛋糕參加同學生日聚會等,就應認可該行為。但假如其購買摩托車,就顯然與其日常生活學習關聯不大,應屬無效行為。

  具體到13歲少女兩個月花費25萬元打賞主播事件上。雖然其偷偷用母親手機並通過騰訊《全民K歌》APP購買大量“K幣”打賞主播,說明其監護人有監管不到位的情況,應承擔相應責任。但並不能否定直播平臺及主播的責任。根據有關規定,直播平臺應該對用戶進行實名認證。13歲少女可以用其母親的手機號打賞主播,說明實名制並未嚴格落實,而是可以利用“馬甲”瞞天過海。此外,主播在與該女生互動時,應該認識到其並未成年,不該以誘導等形式要求其不斷打賞,尤其是看到鉅額打賞時,更應有所警惕,而非居心不良,繼續謀取不義之財。

  主播獲取的該女生的天價打賞並非可以心安理得地據為己有,而應根據該女生監護人的要求予以返還。同時,網路直播平臺也要完善管理體系,避免未成年人深陷其中,受到無良主播的哄騙。根據《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徵求意見稿,網路遊戲服務提供者應採取技術措施,限制未成年人連續使用遊戲時間和單日累計時間。而網路直播雖然不是網路遊戲,但也屬娛樂範疇,極易導致身心發育尚未成熟,是非判斷能力較差的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因此,勢必要求網路直播服務提供者盡到監管職責,充分利用技術手段,保護未成年人免受侵害。

  具體而言,一是應同時多項多個技術措施,實現共同發力,如採取實名制註冊並僅限本人使用,每隔三十分鐘或一個小時採取視頻方式驗證使用人,防止假冒他人名義或一人使用多個賬號的規避手段。二是強化對打賞資金的監管,對每日打賞超過一定金額或者累計超過一定金額的,應再次確認身份並設置多重驗證。只有這樣,才能避免13歲少女兩月打賞25萬元的鬧劇再度重演,讓未成年人有一個綠色、健康、有序的網路環境。(史洪舉)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