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服務政策調整,僅僅靠立規矩還不夠,還必須做好配套能力建設。應追求多贏,不能把一方的受益建立在另一方的受損上
孩子下午三四點鐘就放學了,家長沒辦法按時去接,長期為此揪心撓頭。為解決這一現實困難,教育部日前印發了《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中小學校要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後服務責任。同時強調,課後服務內容主要是安排學生做作業、自主閱讀、體育,以及娛樂遊戲、拓展訓練、觀看適宜兒童的影片等,堅決防止將課後服務變相成為集體教學或“補課”。3月7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政協教育界別聯組討論時也表示,為此將考慮實行彈性放學時間。
相比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託管班,讓中小學校主動承擔課後服務責任,或許更能讓家長放心。然而,把課後託管的責任放到學校,還需要進一步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防止變相“補課”,其次是如何厘清學校的責任,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過去幾年間,包括南京、北京、長春、上海、成都、青島等在內的多個城市已經開始了彈性離校的試點工作,通過把少年宮的活動搬入學校和課後一小時“課外活動計劃”“家委會託管工作”等多種形式,探索課後服務的具體實施路徑,切實解決學生放學照顧的難題,解了家長的燃眉之急,也得到了社會的普遍好評。但如何確保政策落實不走形,還是讓教育主管部門頗費腦筋。儘管國家和相關部門三令五申,切實減輕學生負擔,但在當下補課還是有著巨大的現實需求,或明或暗的補習班許多都得到了家長的配合與支援。在此前的試點中,如何對教師的額外勞動合理給予補貼,是一個尚未完全破解的難題。《意見》提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方式對參與課後服務的學校、單位和教師給予適當補助,嚴禁以課後服務名義亂收費,這一辦法在實踐中能不能立得住,還要看具體議價過程的合理性及當地政府的補貼能力。
可見,在這一課後服務政策即將在全國範圍普遍推行之際,提前規避服務與補課界限不清、提防課後自主異化為學校做主,避免公共服務的初衷被消解或扭曲,並非多慮。事實上,這樣的利益調整,僅僅靠立規矩還不夠,還必須做好配套能力建設,應追求多贏,不能把一方的受益建立在另一方的受損上,否則就很難形成課後服務工作的合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行這項工作的過程中,教師是最關鍵的角色。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對政策不變形、不走樣的落實,不可或缺。確保補貼合理到位很重要,從制度上樹立對教師勞動的尊重和信任,同樣重要。
從深層次看,落實好這一政策,還要完成教育從管理向治理的觀念轉型。這件事,政府必鬚髮揮主導作用,保證投入、建章立制、督查考核、責任追究、規範管理,頂層設計要做好;合理完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要求,區分好集中學習與課後服務的界定標準,政府部門也責無旁貸。同時要意識到,沒有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只是政府一頭熱,這件事很難辦好。政府不失位也不越位,促成共同參與、多元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多方共贏,讓家長不再為接送孩子而發愁,教師不為額外加班而焦慮,而學校也能用最大的善意去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13日 05 版)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