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連線·“一帶一路”進行時】
“一帶一路”造就中巴新一代建設者
——走訪中鐵二十局中巴經濟走廊M3公路營地(下)
光明日報記者 賀斌
在記者結束採訪,返回拉合爾的途中,公路依然擁堵難行,坐在副駕駛座位的安保人員不時要提著AK-47步槍下車疏導交通,原本需要兩個半小時的歸程最後多花了一個半小時。旅途的疲倦和饑餓儘管不時襲來,但仍難擋腦海中的滾滾思緒。
對於巴基斯坦來說,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個實體工程,承載著經濟騰飛,甚至民族崛起的重任。但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為巴基斯坦培育一代工人
卡拉高速M3工程項目設計有大小51座橋梁,其中最難建造的是QB·林肯河上的六跨大橋。林肯河實際上是一條人工渠,平時水深達6米,且水流湍急。要是在國內施工,這也許不是問題。但在缺乏專業架橋機械的巴基斯坦,完成河中的48座橋墩及上部結構是非常困難的。
經過縝密的評估和調研,中鐵二十局和卡拉高速M3工程項目部最後決定,在2016年冬季,利用林肯河25天的枯水期施工,完成包括跨越林肯河的7座橋梁的所有水中結構物施工。項目部在整個工區內調集精兵強將、最強班組,24小時輪流上陣,中巴員工協心戮力,施工得以圓滿按時完成。當林肯河水從上游滾滾而來時,數十座橋墩已巍然矗立在滔滔河水中。
在卡拉高速M3工程項目中,這樣的分支工程還有很多。在這些攻堅克難的施工中,中鐵二十局帶來的避水箱涵拼裝、邊坡六角塊防護等一系列新技術,使巴方同行如獲至寶,成為巴基斯坦未來高速公路建設的新“家底”。而在項目施工中,那些與中方員工並肩攜手、操作重型機械的巴基斯坦僱員,很多人在半年多前還是農民,現在卻已能夠熟練駕駛推土機、軋路機,操控重型吊車。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僅學到了工人的技術,還養成了工人的意識,知道了什麼是工作紀律,什麼是工作規程,學會了如何在現代化大工業生產過程中進行作業,實現了從農民到產業工人的巨大轉變。這樣的巴基斯坦新產業工人,光是在卡拉高速M3工程項目就將近有8000名。未來,他們可以組成一支數量宏大的產業工人隊伍。
“一帶一路”和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不僅給巴基斯坦帶來了中國先進的工程技術,還為巴基斯坦培育了一支現代產業大軍。他們的出現,將改變巴基斯坦現存的社會結構,為將來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騰飛奠定人力基礎。他們是“一帶一路”建設為巴基斯坦帶來的新財富和新希望。
建設者獨有的“勳章”
在工程項目營地的採訪中,記者還接觸到另一群人,那就是來自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者。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技術工人,給記者的第一印象都是那紅撲撲的臉龐。這無疑是太陽“恩寵”的痕跡,或者說是這些建設者獨有的“勳章”。管理層的老總們,往往都是在海外工程建設中久經沙場的老將,年輕的片區經理們也並非初出茅廬,他們都為能夠參加“一帶一路”和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而驕傲。他們樂觀、實幹、堅毅、樸實,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記得是在哪次採訪中,一位年輕的中方經理私下對記者說,剛來時,看到有這麼多警衛保護十分開心,認為這是一種重要人物的待遇。但過一段時間後,他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在艱苦的環境中,在不時出現的危險中,如果沒有建設“一帶一路”的堅定信念,沒有創建中巴命運共同體的堅強決心,沒有克服困難的巨大勇氣,大家是很難在這裡堅持下去的,更不用說有心思去享受什麼“重要人物的待遇”。
是啊,這就是為什麼每一個接受採訪的人,無論是管理層人員,還是年輕的主管們,在談到困難時,總能情緒平和、目光堅毅,是信念在支撐著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特別是在那些年輕人身上,你看不到一些同齡人中常見的矯揉造作、誇誇其談,聽不到一些年輕人容易沉湎其中的無病呻吟、怨天尤人。在他們身上,你看到的是執著和實幹,以及無私奉獻。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負重前行,將青春和汗水奉獻給國家和世界的偉大事業。他們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開拓人。
(光明日報伊斯蘭堡4月11日電)
《光明日報》( 2017年04月12日 10版)
[責任編輯:李帥]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