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讓教育資源配置趨向平衡,讓上升通道更為多元和公平,讓每個學生的潛力充分釋放出來,素質教育就會硬氣起來
近日,衡水第一中學平湖學校在浙江嘉興正式成立,卻深陷輿論漩渦。反對者直言,這是“應試教育對素質教育的入侵”,“浙江教育不搞落後的應試,要搞素質教育”;支援者說,歡不歡迎衡水中學模式,“是由當地家長的需求說了算”。為什麼一所高中會得到如此截然相反的社會評價?
顯然,這是由教育理念和現實之間的落差所致。衡水中學素有“高考加工廠”之稱,每年都有數量驚人的學生考入清華、北大等名校,但其軍事化管理的教育模式,及全省範圍內跨區域招生的掐尖行為,也讓其成功飽受爭議。難怪熱心高考改革的人擔心,衡中模式的擴散會打破素質教育生態。
然而,在“刻苦學習—金榜題名”預期仍然穩定的當下,徹底擁抱寬鬆教育,不像說說那麼簡單,學生也不敢無視考試成績。有人對考上名校的衡水中學畢業生做回訪,幾乎99%的孩子都表示,如果讓他們再做選擇,還會去這所學校,他們對學校根本沒有“怨恨”。因為他們覺得,當他們處在偏遠鄉村時,改變命運只有走這條路,沒有別的選擇。
應試教育的缺陷眾所週知,但向素質教育的轉型,不能僅有高懸頭頂的理念做支撐。即便應試教育被口誅筆伐,許多學生還是擠破頭也要擠進那些“超級中學”的大門,不是因為喜歡應試教育,而是它寄託了改變命運的夢想。在城鄉、地區教育資源仍不夠均衡的情況下,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觸及優質教育資源,單方面高談素質教育的種種好處,容易給人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在這個意義上講,一個衡水中學顯然背不起應試教育弊病的所有“黑鍋”。把批評的火力集中到“衡中模式”,也無法紓解對教育公平過度關切引發的社會焦慮。
話說回來,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中國教育必然的進階趨勢。圍繞“衡中模式”的意見分歧,照見教育轉型期瀰漫全社會的雙重焦慮:一方面,害怕被應試教育的列車甩下來,掉入社會底層;另一方面,一部分家長又深感應試教育不如素質教育那麼能激發孩子的天性,對未來在素質教育競爭中失去先機也有隱隱的擔憂。衡水中學面臨冰火兩重天的極端評價,正是反映了這種糾結的社會心態。
教育領域從來都是開放的,素質教育要想在與應試教育的競爭中佔據主導地位,不能採取非此即彼的鬥爭模式,而要取長補短,不斷夯實自身的優勢。歸根結底,素質教育鞏固陣腳,要做到最大程度保證公平,兼顧短期效益和長遠未來,從而確保每個學生和家長都能從中受益。否則,再怎麼狠批應試教育,也無法迎來素質教育的滿園春色。社會各界最想看到的,不是教育工作者為著不同模式孰優孰劣爭吵不休,埋頭探索、創新實踐、開拓新路,才是推動教育進步的正道。
從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時代給我們提出的課題,遠不只是“衡中模式”,還有席捲各地的“擇校熱”、學齡前兒童的“幼兒園大戰”,等等。何以解憂?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如果高校招生的途徑不再只有考試這個獨木橋,那麼任何強化應試導向的教育模式都將門可羅雀。如果沒有“超級學校”,沒有“頂端優勢”,那麼誰也不會為擠入名校而發愁。在改革中讓教育資源配置趨向平衡,讓上升通道更為多元和公平,讓每個學生的潛力充分釋放出來,社會關切後顧無憂了,素質教育就會硬氣起來。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蒐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發展素質教育,道理亦然。
[責任編輯:李帥]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