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讓受欺負的孩子以牙還牙對嗎?
背景:近日,杭州的朱女士目睹兒子被玩伴“欺負”,下課後攔下兒子玩伴,拿著兒子的手,朝對方頭部連打兩下。此事引起網友熱議,朱女士回應稱“怕小孩子被踢壞掉了”,玩伴家長表示“我的孩子有錯我來教育”。
廣州日報發表張漲的觀點:對朱女士拿著孩子手打回去的舉動,贊成者和反對者都有不少。就我個人而言,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都無法告訴孩子“打回去”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更不可能“以暴制暴”,給孩子帶來一個錯誤的示範。我想最好的做法是告訴孩子們打人是不對的,動手者應該向被打的孩子道歉。如果涉事孩子的家長積極配合,事情就會圓滿解決。但在無人主持公道,涉事家長也胡攪蠻纏,孩子還可能繼續受到傷害的情況下,“打回去”也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當然,打人永遠是不對的,但任由“肇事者”不受懲罰,反倒是老實孩子被欺負,這更是不對的。偶發的衝突永遠不可避免,但在長期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家長和老師卻可以在發生衝突後第一時間站出來,阻止事態擴大的同時,教會孩子明辨是非,抓住機會教授孩子正確的處事方式。只要不是家長自己不講道理,孩子自然會明白有成年人來公平地“獎優罰劣”。自己不必“以暴制暴”,便會越來越理性地面對衝突和爭執。
小蔣隨想: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講道理是一回事,某些為人父、為人師者能否正確教孩子是另一回事。聽父親說,我小時候有一次在幼兒園被另一個小朋友在臉上咬了一口,留下帶牙痕的血印,我沒“報復”那個孩子,但父親難免要找老師和對方家長說道說道。結果是,老師和稀泥裝不知情,父親清楚地記得那個孩子的家長居然說“讓你家孩子咬我家孩子一口”。不得不說,某些家長對孩子犯錯採取護犢子、不講理的態度,使一些孩子犯錯未必都是“少不更事”,而可能是孩子對家長“有樣學樣”的結果。至於某些學校、幼兒園以及老師,既不願“得罪”任何一方家長,又唯恐事情鬧大,當和事佬、平息事態的心思遠大於教孩子是非對錯。面對不講理的家長與不作為的老師,如果事情不太嚴重,受欺負的孩子的“維權”多半不了了之。像杭州朱女士這種讓兒子“以牙還牙”,著實簡單暴力。其動因恐怕是,與其陷入難纏的是非,不如先“打回來”不吃虧,讓對方孩子知道自己的孩子不好欺負。這是對學校與對方家長教育的不信任,指使孩子報復的家長的教育也難言“妥當”。在教育的問題上,最怕互相扯皮、自私自利、不換位思考,各說各理、卸責扯淡、互動拳腳沒有“贏家”。
《新華字典》App定價多少合適?
背景:《新華字典》開發了一款App,但免費版App每天只能查詢2個漢字,其他要用得付費,起價40元,引起爭議。《新華字典》紙質版定價24.9元,“比買本字典還貴”,惹來吐槽。
錢江晚報發表高路的觀點:新華字典App有的網上全有,新華字典App沒有的網上照樣有,網上能提供的資訊比新華字典App要全面得多。靠往日的口碑、靠一些簡單的應用、靠李瑞英的門面,真的能吸引來讀者嗎?恐怕還是太樂觀了點。新華字典不妨把自己的視野放得再寬一些。不管是什麼模式,真正的免費都是不存在的,哪怕有也是暫時的,不在用戶端賺取利潤,也會在商戶端賺取利潤,而這些成本最終都是需要用戶來買單,只不過日常生活中普通用戶體會不深罷了。而它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降低準入門檻,培養消費習慣,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和入口服務獲取利潤,而核心的服務恰恰是免費的。這種模式無疑在吸引用戶、擴大消費群體、普及應用上比付費模式要有效得多。它的市場潛力也比固守收費模式要高得多。
小蔣隨想:《新華字典》紙質版屬於小學生“必備”,家長必須掏錢買。基於此,《新華字典》紙質版不同於一般書籍,具有類似“義務教育指定用書”的特徵乃至“排他性”,在定價上必須體現公益性,不能漫天要價。至於《新華字典》有了App,功能有多好,許多人暫時沒體會,但定價引發吐槽,實際是發行方要“走市場”與用戶方琢磨“公益性”之間起了衝突。我覺得,如果《新華字典》App不像其紙質版那樣被學校要求“學生必備”,並被視為“標準答案”,其用戶體驗與值不值要接受市場檢驗,那其定多少錢,公眾可以不過敏,用腳投票就是。倘若《新華字典》App也被學校與老師認定為學生“必須有”,其定價就不能任性。無論如何,《新華字典》是一塊金字招牌,發行方肯定很清楚這一點,這也是其App的一大賣點,既然如此,就別妄圖抹去其“類義務教育工具”的公益性。對公眾來說,也別只想著吃App的“免費大餐”,“羊毛出在羊身上”是不變的。
[責任編輯:葛新燕]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