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論文造假零容忍,是進一步完善科研製度的契機,也是涵養科學精神、凈化學術環境的進一步努力
這兩天,有兩條與科技相關的新聞備受關注。一條新聞是科技部向新聞界通報對今年4月《細胞生物學》雜誌撤稿事件的處理進展,態度鮮明、措施有力,顯示出相關部門解決問題的誠意。另一條新聞則是,78歲的劉先林院士在高鐵二等座上筆耕不輟的照片刷屏網路,純粹的科學精神,專注的學術態度,引發網友點讚。
如果往深層挖掘,兩條新聞也折射出當今中國科學界的兩個側面。正如科技部相關部門負責人所言,此次論文集中撤稿事件雖是個別案例,但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國際聲譽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尊嚴。這說明我國學術環境還需要凈化,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體系和力度還需進一步改進。更應看到,個別科研人員違反科研誠信要求、違背科學精神,絕不能代表整個中國科學界。比如劉先林院士,他畢生致力於測繪儀器國產化,曾用很少的科研經費,填補多項國內空白。像他這樣的科技工作者千千萬萬,不能以個別極端案例否定整個科研隊伍。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今年4月撤稿事件曝光後,科技部、中國科協、衛計委等相關部門高度重視,迅速召開了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部署處理論文造假工作,展示了把“零容忍”落到實處的決心和堅決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滋生蔓延的鮮明態度。這次科技部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對撤稿論文逐一徹查,向社會公開。對論文造假零容忍,是進一步完善科研製度的契機,也是涵養科學精神、凈化學術環境的進一步努力。
當然,驅散造假霧霾,不僅需要事後的懲戒,更需要事前的引導。其中的關鍵正是建立科學合理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近年來醫院成為論文造假的重災區,就折射出評價標準單一化的弊端。醫生的第一要務是治病救人,診療水準應該是考核的第一標準。但在現實操作中,許多醫院出現了“做一千台手術不如發一篇論文”的怪相。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造假風氣。科研活動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等不同類型,成果的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論文,有的是技術發明,有的是創新產品,不應用發論文這一把尺子衡量。應該對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科研活動制定不同的評價體系,既減少不必要的壓力,又提升科研活力。
科學研究是以誠實守信為基礎的神聖事業,由於專業壁壘的存在,任何時候科研人員反求諸己的自律、科研氛圍的風清氣正,對於防止學術不端行為都是極其重要的。在這方面,進入公眾視野的劉先林院士只是一個代表。人們也許還記得,“布鞋院士”李小文一張穿著布鞋上課的照片曾風靡網路,讓人們在眾聲喧嘩中看到科學家耐得住寂寞的堅守與沉潛。還有近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批示表揚的黃大年教授,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工作,7年間不捨晝夜地工作,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正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薪火相傳,以心有大我的愛國情懷、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形成了中國科學的精神傳統,支撐起我國科研大國的國際地位。踏上向科技強國進軍的新征程,必須將這一傳統發揚光大,讓科學界正氣充盈、風清氣正,讓科技創新回歸“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正途。
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中國科技創新將逐步走進收穫的季節,並將逼近從量變到質變、從跟跑到領跑的拐點。這是中國科技的歷史性機遇,又何嘗不是廣大科研人員實現夢想的人生舞臺?靜下心來,摒棄浮躁,在純粹的科研活動中不僅能實現自我價值,更將獲得與國家共同成長的機會。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15日 05 版)
[責任編輯:葛新燕]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