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光明日報:改革推動供給從“有”轉向“好”

2017年07月20日 11:11: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改革推動供給從“有”轉向“好”

  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二集的主題是“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而這也是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改革的主題。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我國經濟發展的國內外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國內外市場需求對供給的比例發生重大改變。2003年至2007年,我國出口年均增長29.2%;2008年至2015年,出口年均增長降低到8.09%,2016年出口增長為-7.7%。

  隨著居民收入水準提高和消費品供給日益豐富,越來越多的家庭對消費品價格的關注度有所下降,而對品質、安全、品牌等方面的關注日益提高,消費從排浪式開始轉向個性化、多元化的模式。投資品市場上,隨著供給的充裕、採購者的選擇性提高,對產品品質、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時,由於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優質產業等資源在各城市之間配置不均衡,導致人口過度向大城市集中,出現了大城市人滿為患,中小城市人氣不足的問題。大城市拿地難、中小城市賣房難,經濟社會發展的空間佈局和社會資源配置的失衡,使房地產投資增速持續大幅度下降,也影響了其他方面投資增速持續下降;汽車限購措施以及房地產市場波動對傢具、家電等室內用品的影響,也制約了消費需求的增長。隨著需求水準下降,市場供求總量關係從普遍短缺轉為普遍過剩。

  綜合看,需求水準、結構對供給的要求都已發生深刻變化,這必然要求供給的水準、結構、品質有相應變化。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已經從強調數量快速擴張轉為強調品質和品牌信譽提高,從強調“有沒有”轉為強調“好不好”。我國經濟開始由規模速度型粗放的高速增長轉向品質效率型集約的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從需求的特點和變化看,供給要發生兩個方面的變化與之相適應:一方面是供給總量水準的調整,即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另一方面是供給體系品質的提高,即解決“好不好”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任務的落實,需要相關體制機制的支援。淘汰僵屍企業、去產能,需要市場退出的相關體制機制,特別是嚴格的產權保護制度的支援。而推動供給從“有”轉向“好”,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政府在市場監管、嚴格問責、執法等方面必須強化職能。解決城鎮化矛盾,更高水準地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需要合理調節配置土地資源,完善農業、工業和城市佈局,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總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適應市場需求對供給的新要求,就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根據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特點、新要求,相應調整生產關係,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而在更高水準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為此,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了36次會議,突出抓改革任務的落實,包括圍繞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持續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按照“三權分置”原則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制定《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等,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注重抓緊、抓實,等等。目前,這些舉措已經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國民經濟運作穩中向好態勢日益明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日益增多。

  (作者:張立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