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發展是解決西藏所有問題的關鍵

2017年09月11日 08:26: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2016年,西藏自治區生產總值達1150.07億元,連續2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今年上半年,西藏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居全國第一。當前,西藏經濟社會大局穩定,迎來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近日,西藏自治區主席齊扎拉接受了記者專訪。

  穩定發展正處在歷史最好時期之一

  記者:西藏經濟已連續24年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您如何評價這些年來取得的發展成績?

  齊扎拉: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全面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力以赴保穩定、堅定不移抓發展、千方百計惠民生,實現了經濟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的好勢頭,開創了科學發展、和諧穩定、民族團結、宗教和睦、民生改善、生態良好、黨建加強、邊疆穩固的新局面。西藏穩定發展正處在歷史上最好時期之一。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在西藏全面貫徹落實,是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優越性的充分體現;得益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邊穩藏重要戰略思想和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重要原則的正確指導,是中央關心、全國支援與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得益於國家整體經濟快速發展為西藏創造的良好發展機遇,是歷屆黨委、政府班子不懈努力的結果。

  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發展

  記者:經濟持續多年高增長,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西藏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齊扎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西藏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社會發育程度低、經濟發展基礎差,加之資源環境和民族宗教因素約束,與內地省份相比,既面臨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也面臨反分裂鬥爭的特殊矛盾。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看,西藏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特色產業、人才支撐以及制度建設方面的滯後性,使得“降成本、補短板”成為改革的迫切任務。

  我們堅持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發展,著力處理好中央關心、全國支援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國家投資與社會投資等“十三對關係”,著力補齊一些短板,聚焦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對外開放、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生態保護、人才支撐、產業富民等方面的突出短板,發揮有效投資對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作用,推動經濟長足發展。

  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

  記者:改革開放之初,內地不少地方曾響亮提出“要想富,先修路”。今天的西藏,是否正面臨加快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迫切任務?

  齊扎拉: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援下,西藏交通等基礎設施超常規發展。截至“十二五”末,西藏公路總里程比2010年增長33.7%,基本建成覆蓋全區的公路網,墨脫結束了不通公路的歷史,拉林高等級公路等建成300公里;青藏鐵路修到了日喀則;川藏鐵路提前開工,拉林段建設進展順利。

  由於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歷史原因,西藏交通等基礎設施短板仍然突出。目前,全區還有近200個鄉鎮不通硬化路,鐵路路網密度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6%,公路路網密度也只有全國平均水準的13%左右。

  “十三五”時期,我們將著力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公路建設,推進拉薩至林芝、日喀則至日喀則機場、拉薩至那曲、澤當至貢嘎、昌都至邦達等高等級公路建設,著力打造以拉薩為中心,輻射日喀則、山南、林芝、那曲“3小時交通圈”,實現所有縣城通油路,具備條件的鄉鎮和行政村通硬化路;加快鐵路建設,建成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建設林芝至康定段;加強航空建設,完善航線網路,加快推進貢嘎、邦達、米林機場改擴建工程,加快拉薩新機場和普蘭、隆子等支線機場前期工作。完善綜合能源體系,儘快建成區內統一電網,建設覆蓋西藏並與西南、西北電網互聯的特高壓電網。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記者:西藏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

  齊扎拉:西藏是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發生率高,解決貧困問題已成為我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最突出的任務。

  去年以來,我們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和一號民生工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新時期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按照“六個精準”“六個結合”“八個到位”的工作要求,讓13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1008個貧困村(居)、5個貧困縣(區)達到摘帽標準,脫貧攻堅首戰告捷,受到了中央的表揚。這進一步堅定了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

  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一些深層次矛盾也逐漸暴露。如有些地方對政策理解不透、執行不力,產業建設不敢幹、不會幹、不想幹;還有部分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自力更生、主動參與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不足。因此,我們需要從問題的性質、特徵和主客觀因素上進行分析,找準難點阻點,查清問題癥結,針對不同的問題,採取不同的辦法來解決,使脫貧攻堅始終沿著科學的發展軌道推進。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將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一是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努力實現產業效益最大化,構建貧困群眾長效增收脫貧機制;二是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三是大力實施生態補償,切實讓貧困群眾吃上“生態飯”;四是大力實施轉移培訓,按照扶貧必扶智的要求,切實提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五是大力實施社會保障,做到應保盡保,積極探索保險助推脫貧攻堅機制;六是大力實施“十項提升”工程,集中力量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打造一批美麗宜居、設施配套、文明富裕的脫貧樣板村、小康示範村。

[責任編輯:葛新燕]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