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光明日報: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

2020年02月28日 08:54:0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增強了信心、注入了力量、指明瞭方向。

  評判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應堅持全面、辯證、長遠眼光。當前,疫情已經對宏觀經濟運作產生影響,部分服務行業、一些工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經營困難,有些投資項目建設進度延緩,部分內外商務經貿活動受到抑制,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據報道,全國工商聯等部門最近通過對全國30個省區市、19個行業、982家企業調查顯示:近六成企業因疫情出現明顯的經營困難。應該看到,這些現實問題和潛在影響對經濟運作來說屬於外生變數,只要做到心中有數、積極應對,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因短期衝擊而改變。

  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看一個國家的發展階段,既要看經濟總量,還要看每人平均。我國發展的後發優勢依然很大。從投資看,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水準總體還不高,新型城鎮化正在快速推進,製造業正在轉型升級。特別是投資領域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投資潛力巨大。從消費看,人民群眾收入和民生保障水準持續提升,消滅貧困任務即將完成,新型消費業態加快發展,居民消費升級勢頭髮展迅猛,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已在中國形成。從外需看,我國是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居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已經形成難以撼動的比較優勢,外需市場前景趨好的大勢不會改變。總體上看,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任務還很艱巨,實現“彎道並軌”“彎道超車”的任務還很繁重。支撐和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空間廣闊,保持持續健康發展擁有充分條件。

  我國經濟發展動能強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從要素驅動、規模擴張、低端發展起步,隨著生產力水準的持續提升,產業結構正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創新發展正逐步成為主要驅動方式,經濟發展的動能無限、活力無限。首先,創新發展加快釋放新活力。我國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已連續9年居世界首位,我國已成為世界智慧財產權產出大國,目前擁有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研發人員規模穩居全球首位。其次,結構重組不斷釋放新動能。我國經濟結構正在系統性升級重組,高品質需求正成為經濟發展主動力,供需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產業結構正在優化升級,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快速成長,結構調整正在給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再次,改革開放持續釋放新紅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結號”,經濟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正在紮實推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加彰顯,特別是近年來的放管服改革和減稅降費,有力推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時間停擺,必須把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考量,把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首先,要把疫情防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把疫情對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要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低風險地區要儘快將防控策略調整到外防輸入上來,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減小對疫情的負面影響,防止經濟運作滑出合理區間,防止短期衝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要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穩定國際市場份額。要突出抓好就業、民生以及農業生產等重點工作,特別是要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是難以撼動的汪洋大海。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勢頭,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築牢根基。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