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家發改委召集45個相關部門舉行貫徹落實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工作會議,要求各部門制定時間倒排表,抓緊制定細則,確保6月底前按時完成任務。發改委主任張平會上指出,“新36條”貫徹落實工作已經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2月22日《新京報》)
在中國金融業滯後、僵化的狀態下,政府一旦開始貨幣信貸緊縮,民營中小企業只能選擇高利貸求生。而房地產和政府基礎建設卻能“擠佔”主要信貸資金,持續多年的中國投資“造城、造房”運動就這樣耗費了60-70%的資金。2011年,中國金融史上出現了罕見的全國“爭當黃世仁”現象。
2011年可以稱為中國的“高利貸年”,至今已經發生多起“民間借貸崩盤”事件,福建、廣東、河南等多地擔保公司出現“崩盤危機”。2012年,那些迫不得已借了高利貸的“楊白勞”們,“喝滷水”(跑路)將成為迫不得已的選擇。而結局將是黃世仁們與楊白勞們都成為這次金融亂象的犧牲品。
實際上,金融亂象叢生的背後是中國金融格局的落後。比如,中國目前僅有182家商業銀行,而美國超過10000家,德國有2000家,法國超過1100家,英國和西班牙均超過400家,就連愛爾蘭也有590家。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銀行去年賺錢超過1萬億,每人平均超過55萬元,而與此同時,實體經濟行業中每人平均僅3-5萬元。
金融格局的落後還體現在,中國經濟運作中的資金85%以上來自銀行信貸,直接融資和股權融資比例極低。銀行信貸資金、股市融資和債券融資的比例極不協調,這也是制約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最大阻礙。
中國30年改革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改革總是在危機中進行的。負面的事件始終是倒逼改革的第一推動力,而主動的改革將完成改革的全部過程。
1995年以來,金融領域內尚未有重大改革,以致問題不斷累積,現在倒逼金融領域必須有所改變。主動改革比被動改革所付出的代價要小,但主動改革的徹底性往往不如倒逼機製作用下的被動改革。而若繞過金融改革,所付出的代價將遠超金融改革成本。
因此,今年出臺《放貸人條例》和《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的可能性極大。《條例》和《方案》的出臺,將會使中國金融脫媒大潮加速。銀行的“好日子”面臨終結,實體經濟和創業將迎來遲到許多年的春天。
屆時,將出現銀行信貸資金、股市、中期市場共同支援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局面。新的金融格局將會是股市、債券市場和銀行信貸三分天下,徹底改變中國經濟運作資金主要以銀行信貸為主的局面。而被廣為關注的利率市場化也或將“迎刃而解”。我們看到,與中國金融格局極為相似的印度金融業已在去年12月全面放開了利率管制,實現了利率市場化。
實際上,自去年10月份後,中國一直在討論和爭論是否應該救溫州。當《條例》和《方案》出臺後,這個討論和爭論的問題將變成偽命題,而真命題會是溫州新模式如何“救”中國。
我們期待這一天的來臨,我們也相信這一天終會來臨。(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