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房管局有關負責人稱,上海允許長住居民購買二套房。外地戶籍居民持上海居住證滿三年,可以享受本地居民同等購房資格,即可以購買第二套房。對此,房地產從業人員以及購房者均普遍認為,所謂“上海戶籍居民”就是指擁有上海戶口的居民,沒有人會想到居住證滿3年的非上海戶籍人士也可算作戶籍居民,因此這無疑是對限購政策的放鬆。(2月22日《中國證券報》)
毫無疑問,中國房地產市場是一個政策市,在中央政府對樓市調控政策仍“冰凍三尺”的情況下,各地變相鬆綁樓市卻漸漸表現出暗流涌動。
自2011年10月以來,佛山、杭州、天津、成都、廈門、武漢、合肥、南京、常州、吉林、中山、長春、蕪湖等10余城市出臺不同角度的樓市微調政策,政策微調的內容涉及限購變化、土地出讓、普通住宅標準、稅費優惠以及購房補貼等。
在如此敏感的時期,上海作為全國房價最高、調控房價尚未見實質性明顯下降的城市,出臺樓市新政,立即引起社會各方面的熱議。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樓市調控持續收緊的大環境下,上海似乎有點繃不住了,也像其他城市一樣為樓市鬆綁。
大多數的樓市新政存活時間有限,有的存活了十多天,有的僅存活了十來個小時,被稱為“見光死”的政策。最近的一例是安徽蕪湖市的樓市新政。2月7日,蕪湖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免稅補錢送戶口”的樓市調控新政策。10日,蕪湖官方稱其新政“不是救市行為”;12日,蕪湖市官方再次發文,稱因種種原因樓市調控新政策“暫緩執行”。從政策出臺,到被叫停不到一週時間。當然,與佛山新政僅存活一天相比,蕪湖還算的幸運的。
如此看來,上海並不是第一個樓市“鬆綁”的吃螃蟹者。由於嚴厲的限購政策,上海房地產市場低迷,政府土地財政縮水。有數據顯示,去年上海土地出讓金收入與同期相比,至少減少了一半。失去了土地財政的“命根子”,上海的腰桿子站不起來,經濟也失去了活力,只好想出鑽政策空子的主意。
人們注意到,由於受緊縮的調控政策影響,進入2012年後國內許多城市的房價和房地產銷售均出現下滑。最顯而易見的是,樓市的冰凍,一方面造成土地出讓金銳減,另一方面也導致房地產市場交易稅費的降低。
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13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為18634.4億元,同比減少13%。其中住宅類用地同比減少24%。2012年,地方土地財政收入預計將進一步下滑。房地產調控政策令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讓收入和房產稅收入方面捉襟見肘,因此地方政府相繼推出了微調措施以支撐房地產市場。
必須承認,在調控政策持續發酵的情況下,對剛性需求也是一種抑制。根據上海統計年鑒,截至2009年末,在上海的半年及以上常住外來人口達到819.58萬人。到2010年末,這一數字上升到897.95萬人。很多上海的年輕群體已經到了結婚、生子、贍養老人的階段,二套住房提上日程,因此,此番上海樓市新政受到很大一批剛需群體的歡迎。
人們現在關注的是,在部分二三線城市新政被叫停後,上海的樓市新政會不會像蕪湖等城市一樣“見光死”。有分析認為,上海無論此舉是何初衷,截止目前向社會釋放的都是一個危險的訊號,必然會引起上面的關注。特別是上海作為一線城市,此舉會不會產生新一輪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呢?
進一步推論,目前中國房地產政策是一個很敏感的時期,大家對於政策本身的任何一點的變化都會很敏感,都會引起進一步地遐想。況且,樓市調控政策不是不能變,關鍵在於怎樣變,在於為什麼變。例如“限購令”是政府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關鍵組成部分,因此,中央政府很可能會敦促上海市取消樓市新政。
問題是,中央政府對佛山、中山、蕪湖等國內二、三線城市的樓市新政的叫停容易,但對上海這座一線城市的新政叫停,並不是那麼簡單。由於上海地位在中國舉足輕重,任何政策的變化所造成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回過頭來看,上海樓市新政實質上對於剛需購房、對行業、對市場都有利,那麼,人們又能以什麼理由讓它停下來呢?(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