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大力推動的戰略新興產業是否可以被“計劃”出來?政府的作用到底應當是什麼?如何看待“一哄而上”?如何理解多晶硅、風能等所謂“產能過剩”?
先來回答一些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政府的作用最多就是個“藥引子”,它一定是通過優惠稅率、去除壟斷等手段,為戰略新興產業創造必要的環境;至於具體如何發展,資本從何而來,那都是市場的自然選擇,政府可以“適度調控”而無法大包大攬。
以多晶硅、風能為例。由於這方面的技術門檻較低,於是在政府鼓勵下,很容易形成“一哄而上”,很容易“產能過剩”。政府過去的做法是,一遇到這種情況,一定以避免浪費為名,強化審批,限制發展,並使市場立即降溫。於是,使得現有產能維繫高價,維繫簡單再生產,弱化技術進步。在成本居高不下、產品功效難以提高的前提下,下游產業舉步維艱,進展緩慢。這到底是“鼓勵”還是“限制”?
其實,一些新興產業的發展,初期一定伴隨著“一哄而上”,根據現有的“下游需求能力”,一定會出現“產能過剩”,但這些都是發展期的必然產物。
以網際網路為例,剛開始時,其市場需求幾乎為零,而且誰也不知道未來網際網路企業所提供的服務會有多大需求,這是不是嚴重的“產能過剩”?包括現在,網際網路是不是“產能過剩”?但是,沒有這樣的“產能過剩”,甚至“資本泡沫”,市場能不能獲得足夠的創新動力?會不會在新浪、搜狐、網易已經佔據了市場大部分江山的情況下,還有騰訊的異軍突起?
所以,在面對資本市場的時候,這些創新企業必須會“講故事”。它實際上是從市場和社會心理的角度,闡述一個“完整的、令人信服的”邏輯關係——一條“通向市場需求、通向賺錢的邏輯線”。如果只看到產能過剩、資本泡沫,那創新又從何而來?
筆者認為,政府必須正確認知市場規律,理解過程中的“過剩”,而不要替代市場去判斷,允許市場自己去選擇、去決策,這才是我們最需要的創新環境。
同樣,對於風能、太陽能等產業,依據現實需求,產能當然過剩;但依據未來的需求,現在的產能過剩嗎?再說,沒有過剩就沒有創新,沒有過剩就沒有新技術,沒有過剩就沒有低成本,沒有過剩就沒有快速的發展。
筆者還認為,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即需要有一個能夠“容忍資本泡沫”的資本市場。什麼是資本泡沫?資本泡沫說到底不過是一種“大規模的資本聚集效應”。全世界新興產業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只有資本的大規模積聚,新興產業才會迅速發育;新興產業的發展,無法避免資本大量浪費。
原因很簡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是整合一切社會資源、一切生產要素的核心要素。沒有龐大的資本積聚效應,新興產業不會迅速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