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放貸主體的商業銀行,面對中小企業旺盛的資金需求,寧願將資金長期沉澱于利潤率較低、發展緩慢的大型企業,也不願在中小企業借貸政策上有所鬆動,其中原因值得深思。然而,佔工商註冊企業數量99.1%的中小企業是商業銀行的巨大市場,也為競爭日益充分的銀行業提供了新的機遇。商業銀行轉變觀念,針對中小企業的特點,進行金融創新,更加廣泛、深入地開發新產品,提高運營能力,在靈活服務中小企業方面還是大有可為的。
第一、設計科學、量化的風險識別體系。向中小企業放貸時,要求中小企業提供各類詳細而複雜的數據、報表資料,再經過層層測算和審批,不適應中小企業的特點。如果能把握中小企業核心點的資訊,將其科學地指標化,應用到風險識別定價領域,必然能夠提高銀行放貸的準確度和服務效率。結合我國中小企業具體的特點,可以充分運用企業主個人、行業及信用等資訊,甚至包括其日常開支憑據等資訊,科學提煉、設計、開發,作為風險測算指標,合理運用信用評分技術,實現中小企業貸款審批標準化,貸款流程自動化,進一步簡化程式。這樣不僅能解決對中小企業風險識別、防範困難的問題,還有助於銀行更精確地貸款定價。比如,小信用評分技術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通過與小企業相關的各種有用資訊(小企業主個人信用記錄、銀行內部客戶化資訊數據以及外部信用機構相關企業資訊)的結合,借助數理統計方法測定借款企業未來信用表現。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這種方法就在美國銀行業評估和發放貸款時廣泛應用,經實踐顯示了其有效性。
第二、實行批量行銷、聯保聯貸的信貸策略。中小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但其細分行業多,行業內企業數量眾多,分工細緻,關聯程度高,相比個體企業而言,其行業抗風險能力較強。銀行可以根據中小企業個體借貸風險高,但行業團體風險較小的特點,進行集群授信、聯保聯貸,為中小企業集體放貸,或由行業內中小企業相互聯保。此外,可嘗試捆綁式信用放貸方式,將幾個具有不同行業特點、不同風險等級的中小企業進行集合式放款,從而達到集中管理、分散風險的目的。利用中小企業與小企業主密不可分的內在關係實行公私聯動,在放貸之餘發展各類相關業務,提供所有金融服務。
第三、開展“融資票據化”。“融資票據化”即以某一大中型企業為領頭雁,發展其產業鏈、供應鏈中的關鍵中小企業為融資主體,以大中型企業的整體實力判斷融資主體發展前景,併為其專設承兌票據辦理貼現服務。銀行對於大型企業產業鏈條上的中小企業所持有的特定承兌票據辦理貼現服務,或實施應收賬款買斷服務,促進其中小企業儘快回款,融通資金,變相滿足其信貸需求,不僅滿足了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也確保了銀行資金安全。(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