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反思涪江水污染事件

時間:2011-07-28 15:46   來源:中國網

  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境內一電解錳廠尾礦渣暴雨後流入涪江,造成涪江江油、綿陽段200多公里水體指標超標。政府曾發公告,呼籲市民勿飲用自來水。綿陽超市飲用水因此搶購一空。涪江污染影響沿岸江油至綿陽段城鄉過百萬居民正常飲食用水。(7月27日 中廣網)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屈原亙古流傳的浪漫情懷,如今似乎只能成為穿越千年的歷史慨嘆。就在血鉛中毒事件幾乎成為地方基層“奪命發展”的常見圖景時,水污染再現,這不禁讓人感嘆:在剪不斷理還亂的“奪命發展”思路之下,何處可以安放我們沒被污染的家園?

  表面看來,此次涪江水污染事件似乎是天災作祟——暴雨後,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境內一電解錳廠尾礦渣流入涪江,最終造成涪江江油、綿陽段200多公里水體指標超標。但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卻是:21日涪江上游普降暴雨後,該電解錳廠尾礦渣就已流入涪江,何以一直等到26日,綿陽當地才監測到水質異常,併發出相關公告?

  當地環保官員稱由於前期水量較大,監測並未發現異常情況。可面對污染事件,一個顯見的政府公共應對認知則應是,在污染事件發生當日,河道沿線相關政府部門就應實施應有的監管、監督之責,採取相關措施防止污染擴散,同時對沿線居民履行告知義務,指導居民如何防範應對水體污染,並能對居民生活用水做出合理安排。可為何當地一直要等到六天過去,涪江水體指標檢測超標之後,才開始呼籲市民勿飲自來水,最終使得當地超市飲用水被搶購一空,沿岸百萬居民正常飲食用水因此受到影響?

  前期介入、採取措施防止污染擴散,對公眾履行告知乃至生活指導義務,當然是從臨時公共應對的角度來解剖此次涪江水污染事件。但從根子來看,類似涪江水污染之類的事件,之所以能夠一再發生,正是生態文明被地方GDP綁架的必然結果。這其中一個重要的表徵便是,在地方經濟發展的路途上,不乏一些合法污染大戶光輝的身影,而產業結構不合理、地方經濟增長的粗放性,都決定了這些消耗大量資源、極易產生重度污染的採礦、冶煉、重化工企業,為地方貢獻著驕人的財政收入與GDP政績。

  更不幸的則在於,由於受到水資源等產業佈局因素影響,這些會對生態產生嚴重污染的產業,沿江或沿河道分佈幾乎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地理安置範式。這樣的佈局決定了,大量污水可能未經處理就直接傾注進大江大河。即使沒有直接將污染物直接排入江河,但由於離河道太近,一旦發生暴雨洪水等極端天氣,那些高濃度的污染物就會在極短時間內進入水體,從而產生嚴重污染。

  水是生命之源。一旦水資源受到污染,則人類只能成為重工業GDP發展下的標本。作為一種重要的公共產品,對水資源的管理應當納入政府資源建設和管理的範疇,將水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作為地方GDP發展的重要一環,無論是在水污染的應對上,還是日常水資源的維護上,都應遏制地方“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病。不還公眾以生態權,則水污染悲劇難止。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