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正全力組織科研攻關研究鑒別“地溝油”檢驗方法。這將改變中國缺少地溝油鑒別標準的問題。(9月19日《南方都市報》)
儘管人們恨得咬牙切齒,但是這“地溝油”幾個字顯然不會明明白白寫在人家的油桶上,而且人家“地溝油”的外表模樣也同樣黃澄澄的,十分可愛,一旦混在食用油中,你又安能辨我“地溝”出身?可見,地溝油在暗處,咱在明處,既然衛生部門都承認了,現有的檢查無法杜絕地溝油流入餐飲環節,識別都成問題,治理還真是很困難。
儘管衛生部全力組織攻關研究鑒別“地溝油”的檢驗方法,但既然是研發,就意味著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難免會有不少試錯過程,到最終正式使用,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可見,即便“地溝油”鑒別大法真的能起到“照妖鏡”的作用,也意味著在攻關階段,公眾依然要提心吊膽。
不僅如此,在地溝油鑒別大法研發的過程中,地溝油製作秘笈想必也不會閒著,鑒別大法推出的時候,究竟能不能跟得上地溝油進步和發展的速度,恐怕同樣需要打上個問號。假如地溝油鍛鍊了衛生部門的研究能力,還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地溝油”的治理居然在技術問題上受阻,甚至沒有檢出地溝油,乃是因為在技術上難以鑒定,其實不太說得過去。的確,鑒定技術的局限,當然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地溝油的治理,但是,既然地溝油的提煉原料與方式完全不符合食用油的標準,地溝油中更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這些致癌物質,即便肉眼無法識別,總不該逃過檢驗檢測機構的法眼才是。否則地溝油與食用油在技術上都無法區分,豈不是食用油的品質檢測標準本身就存在問題,真要如此的話,缺乏基本檢測手段的食用油市場,問題恐怕決不只是“地溝油”這麼簡單。
治理“地溝油”不該是個技術問題,也無需太多技術含量,能不能治理好地溝油,更多關係到監管者的責任與誠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