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條消息被置於各地報紙、各網站的醒目位置:哈爾濱市政府通報,備受關注的“3.14”強拆案告破,主要犯罪嫌疑人宋立強26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向哈爾濱市公安局抓捕組投案自首,目前,22名涉案人員全部落網。
案件告破,但該處拆遷的利益之爭並沒有結束。從見諸報道的具體情況看,這一利益之爭包含了豐富的資訊,有過去的,現在的,有經濟的,也有政治的。
據報道,此處六七戶平房,是原哈爾濱松花江拖拉機廠為解決職工住房問題而修建的,已有數十年時間,但因為歷史原因,只有其中一戶有房產證。開發商曾與居民就動遷補償進行協商,但由於開發商提出的無房產證居民每平方米800元的補償標準太低,雙方無法達成一致。因為目前這個地段的房價大約在每平方米8000元,“每平米800塊錢就是買個廁所也買不來啊。”
沒有房產證,這一“歷史遺留問題”應該怎麼看?從相關視頻、圖片看,這些平房比較簡陋,沒有辦出房產證,可能是當時沒有這個意識,有地方住就行了,預料不到後來會影響到拆遷補償。這個損失如果要這些職工來買單,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們在計劃經濟時代的利益分配中已經吃了虧,沒有分到更好的、有房產證的房子,現在讓他們繼續吃虧,就更加不公平了。如果要解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這些普通工人或他們的後代,房管部門會不會答理他們?如果他們自己沒有辦法,在沒有利益驅動的前提下,有沒有相關部門會出來替他們主張權力?
據報道,哈爾濱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情況時說:中青房地產開發公司《房屋拆遷許可證》依然有效。這就讓人擔心,類似的強拆會不會再次發生?這張《房屋拆遷許可證》發出之前,有關部門有沒有跟相關居民溝通過,協商過新房分配、拆遷補償、過渡房、等相關事宜?
從報道中所提到的“新陽路通達街轉角棚戶區改造項目拆遷指揮部”來看,此處拆遷要麼是政府項目,要麼是有政府背景,或是有地方政府的利益在其中。如果確實如此,政府就更應該考慮補償被拆遷人的“歷史損失”,體現“民生政府”的性質。如果是商業項目,政府應該站在公正立場,為被拆遷人向開發商爭取應得的利益。但是,在很多時候,地方政府往往不是作為社會管理者,超脫于利益格局之外,來調節相關各方的利益,相反的,地方政府往往是“利益攸關方”,而且跟開發商結成利益同盟,學界將這類似現象稱為“政府公司化”。公司是唯利潤是求的,政府若變身公司,被拆遷人就徹底無助無告了。
既然拆遷事關利益,就可以討價還價。但是“有關部門”往往用“漫天要價”來指責被拆遷人,以此為理由拒絕協商,推行強制拆遷。
其實,是不是“漫天要價”,誰在“漫天要價”,誰說了都不算,唯一讓人服氣的辦法,就是曬賬本,就是公開。一個項目,所有建設成本是多少?其中拆遷成本又是多少?預期贏利又是多少?成本和贏利之間的差距又是多少?被拆遷人在獲得另買新房的補償(賠償)之外,還要求從贏利中分得一部分,有什麼不合理的呢?你拆了我的房子得到的利潤你一方獨吞,太霸道了吧?諸如此類,各方的利益訴求是否合理,要求到什麼程度才合理,結論只在“公開”一途。陽光政府、陽光政務,不能缺了這一道陽光。
現在,3.14強拆案告破,但利益之爭未完,這很可能是矛盾再次激化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