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剛參加了國際田聯鑽石聯賽美國尤金站比賽的劉翔回到國內,他在這比賽中以12秒87奪冠,平了世界紀錄,立即有人在報紙上發表評論說:現在的劉翔更該進教材。理由是:8年前雅典奪冠後,劉翔的事跡被收入小學5年級的語文教材。8年之後能夠再以世界最高水準衝擊新輝煌的劉翔,更值得大書特書,“因為那是中國體壇絕無僅有的一段傳奇,是中國體育的一本最佳教材,更是中國青少年最好的一部勵志大片。”
語文教材當然是有勵志功能的,但其主要是用來傳承漢語言文字的,是通過課文——運用語言文字的典範之作——的學習,讓學生懂得欣賞、鑒賞優秀的語言作品,並通過寫作練習,掌握一定的寫作技能。如果語文課文中主人公的經歷恰好有勵志作用,那也不反對順便勵一回志,但是,能否勵志,並不是文章是否入選的條件,更不應該是首先考慮的條件。
在“劉翔進教材”的主張后面,其實有一個長長的傳統:把語文課當作宣傳工具,用來配合“中心工作”,語文教學被行政力量所操控,語文內涵被淡化,被強行抹上政治色彩;如果現實政治起了變化,語文課就跟著變臉。這樣的語文課,語文知識、能力沒有學到多少,先學會了見風使舵。
在網上沒有搜到那篇收入小學5年級語文課本的《跨越新紀錄》,倒是有不少關於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其中提到了課文片斷,比如“紅色的劉翔,黃色的面孔,高喊著撞向勝利之線……”不妨以這個句子為例來看該文的“語文價值”。一,什麼叫“紅色的劉翔”?是指劉翔所穿運動衣的顏色?還是指劉翔的思想很“紅”?如果是前者,那麼文字太粗糙;如果是後者,那麼過於政治化。我不相信作者的語言能力那麼差。“紅色的劉翔”很可能是有意而為之,被作者視為得意之筆:以運動服的色彩暗喻劉翔是“紅色教育”的成果,形象鮮明生動,表達方式含蓄而語義深長。這種富有“深刻含義”的描寫手法,其源頭可以追溯三四十年前甚至更早,文革時期最為盛行。其效果,是把兩個基本上不搭的東西硬扯到一塊兒去,以“昇華”人物,突出“主題思想”。二,“黃色的面孔”,強調人種。支撐這種描寫的邏輯是:黃種人田徑成績一直不行,被白種人看不起,現在黃種人奪冠了,一洗恥辱,可以驕傲一把了。如果劉翔奪冠是膚色驕傲的本錢,不就承認了以往白人的膚色歧視的合理嗎?讓你感到侮辱的邏輯,你自己為什麼接過來用呢?第三句,“高喊著撞向勝利之線”——田徑比賽,勝負甚至就在幾十分之一秒的差距,運動員恨不得把最後一絲氣力都用到衝刺上去,誰舍得用最珍貴的體能來“高喊”?
還有一個句子,描寫劉翔的起跑:“蘊涵著民族志氣的力量在炸裂長空的槍響中全力爆發”——無度的誇張,主觀、隨意的拔高;這樣的描寫,只能敗壞小學生的語言審美。
但是,既然是為了“教育”,為了“勵志”,“主題思想”的高度最重要;常識不重要,是否真實不重要,合不合邏輯不重要,語言的美、精緻、規範等等,都不重要。
我們——包括《現在的劉翔更該進教材》一文的作者——都是讀著這樣的勵志課本長大的,這種勵志教育的結果就是:勵志意識很強,專業意識很弱。這一點真的該向劉翔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