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上人思維”該醒醒了

時間:2012-07-20 09:18   來源:人民網

  據報道,一名北大碩士畢業生發帖,稱沒能掙大錢當大官,對不起爸爸。該畢業生在帖文中稱找了份8000多元/月、年底會有些獎金的工作,未來會有些許上升空間。但父親在親戚面前誇下海口,稱其可年賺上百萬,還認為北大畢業的學生應該去當市長、省長。這個帖子引發大家紛紛吐槽。

  這個“高度期待”,在時下的中國家長中很有代表性。這就是根深蒂固的“人上人思維”:教育目的就是為了出人頭地、博取功名、高人一等、金榜提名甚至光宗耀祖等。前不久有調查顯示,2011年,“望子成龍”已成為我國居民的九大生活動力之首,也證明了這一點。

  一個健康的社會,成才的價值觀應該是多元的,教育的選擇也該是多元的。有積極的教育投入意識當然好,但如果在孩子身上投射太多“功名期待”,將“高回報”當做教育的終極目的、唯一目標,非要成龍、成鳳、當大官、掙大錢才是成功;而將最本然的人格養成、人本意識以及和諧性情都忘掉了,就值得商榷了。

  不要忘了,能考上名校僅僅是“分數高手”,而大成功和大官大貴,可遇而不可求,不是單一的“高分”就能達到和得到的,還對協調能力、個人機遇、情商發展以及意志力品質等因素,有更高更多的要求。再說了,蕓蕓眾生中,高手如雲,天外有天,能成為金字塔塔尖者,少之又少,更多人包括名校畢業生也肯定不排除成為塔基。如果家長不切實際,一意孤行,忘了這種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願望雖好,卻會給自己帶來苦惱,也會對孩子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

  比如不切實際的“人上人”思維因為忽略了對孩子的個性精神尊重、平等關注,孩子壓力很大,活得很累,就會對各種課業負擔非常反感,不少家庭中的親子關係不夠和諧,厭學、代際矛盾和衝突不斷,與這種過分高攀、拔苗助長關係密切。再比如,一意孤行的“人上人”思維還容易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孩子敢怒而不敢言,將更多負面情緒擠壓內心,不利於其陽光心態、豁達品格的形成。據報道,孩子正在成為心理疾病多發群體:天津市對本市約160萬青少年調查,各種心理問題及精神障礙的檢出率為13%至16%;目前來此就診的20歲以下的青少年人數比1995年增長了約七倍。因為追求功利而讓孩子成為“心理殘缺者”和“瘸腿發展者”,甚至在人格發展、道德發展方面出現失衡,這就不划算了!

  因此,不妨多一些“人中人思維”,教育發展不能以功利化和當大官、賺大錢當做終極目標,而應該注重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勞動能力、快樂拼搏的職業性情以及慈善博愛的公共品質,這是教育的最高目標,也是一種必要的教育平常心。就算是孩子不能成龍,只要能憑藉自我勞動,對社會做出積極貢獻,同樣是一種“教育成功”。正如南科大校長朱清時所言,“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需要多種多樣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學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質的工人、廚師、飛機駕駛員等高技能人才。”

  寫到這裡,想到了作家劉繼榮的女兒的話,“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這種淡定從容、實事求是、量體裁衣、寬鬆自然、注重和諧的教育發展規劃和“人中人思維”,才更值得家長學習,更有教育發展意義和價值!(耿銀平)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