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絕大多數90後是按照父母的規劃一路走來的,從就學到工作,再到如今的戀愛、婚姻,父母當參謀、定方向已然成為常態。久而久之,有的90後索性就躺在了父母的規劃上樂享其成,“就按我爸媽說的做”,似乎是很多90後“過來人”的思維定式,這一點90後比80後更明顯。(8月26日《今晚報》)
“躺在父母規劃上”的現象早已屢見不鮮,現在拿出來再說也多少有“舊瓶裝新酒”的嫌疑,只是隨著最初一批90後開始步入社會,這種現象被烙上年代烙印,從而變得更有談資。其實,這樣一種現象不過是父母和子女都恐懼失敗的產物。
誠然,90後這批比80後更純粹的“獨生子”大軍,引發的家庭、社會問題更為突出,一個孩子便是一個家庭的希望,父母溺愛者有之,鞭策者有之,無非就是想讓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然而人生中的關口千千萬,未來又那麼長,任何一步失之毫釐,便可以謬之千里。這是一盤天然的賭局,但是沒人會願意賭,因為任何一個家庭都輸不起,賭徒們最“靠譜”的期待就是穩中求勝。如此一來,“經驗”在這個孤注一擲的時代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過來人”的家長有時會想讓孩子參照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即便不能轟轟烈烈,至少還能穩妥一生;而孩子自幼時養成的慣性依賴也促使他們聽從父母的意見和安排,木然地將自己的人生全盤交托在父母手上。“讓父母決定”在很多孩子看來不僅能規避一些自己意料不到的風險,還可以回避一些令自己頭疼腦熱的艱難抉擇,如果結局不甚理想,好歹能歸責到父母頭上,何樂而不為。
不過,有個廣告說“模倣成不了經典”,喪失了選擇權以及選擇能力的人生,終究只是將父母腦海中的規劃複製到了現實中——最多是個加強版,而自己作為生命的主角,卻失去了掌舵的權利,也失去了直面挫折和困難的勇氣。
未來的殘酷與美麗都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如果你因為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全感而恐懼有可能發生的殘酷,那麼你也同時放棄了美麗的風景。畢淑敏寫過這麼一個故事:女孩小時候站在一個路口,母親告訴她該走那一條,不該走哪一條,結果孩子不聽,自己選擇了道路,後來雖然遍體鱗傷,母親的話得以應驗,但卻不曾後悔,至少,她證明那條路上真的有荊棘和險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有些彎路和失敗得自己去走,常言“怕什麼來什麼”,越恐懼失敗就會遭遇越多的失敗,從而陷入越來越深的恐懼。父母雖然能鋪平一時的道路,但卻不能鋪平一輩子的道路,總有一天父母會去世,這些小孩子都會變成大人,也會變成一個人,未來的種種還需要他們自己去面對。況且,時代日新月異,父母不可能總是對的,不如儘快放手,讓庇祐在翅膀下的小鷹儘快去適應這個世界的風吹雨打。
其實,失敗的痛苦遠不及後悔來得煎熬,因為人生只有一次,失敗了可以爬起來,後悔了卻永不能重頭再來。趁年輕,想到什麼就去做吧,以免若干年後午夜夢回,後悔地呢喃:“曾經,我有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