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做過一個相關研究,按地域、年齡、受教育程度等指標,抽取了幾組湖南高校畢業生樣本,分析其“職業發展”與“家庭出身”之間的關係。調查結論是:父輩的職業地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子輩的職業地位。就此網路上一個3397人參與的調查顯示,75.71%的受訪者對此結論表示認同。(9月25日《瀟湘晨報》)
美國人羅伯特·清崎的《富爸爸窮爸爸》一書風靡一時,書中,“富爸爸”和“窮爸爸”對清崎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清崎的人生走向。相關學者和媒體的調查結論則清晰地表明:在現實生活中,有關“富爸爸”和“窮爸爸”的故事就在你我身邊,每天都在上演。
誠然,也會有吊絲的“逆襲”——也會有“窮爸爸”養出了“富子女”,但這些現象並非主流,在多數情況下,“窮爸爸”養出的還是“窮子女”,“富爸爸”養出的還是“富子女”,這種父輩職業地位的世襲現象擊中了社會公平的痛點,讓人焦慮。
揆諸現實,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有很多,也不乏一些正當、客觀的因素,比如,父輩在人生觀、價值觀、為人處事等方面給予子女的影響等等,但也有很多不公平不正當的因素。那種不公平的影響力差距才是我們最擔心的。
我們的社會應該努力扮演這樣一種角色——在決定年輕人命運的最重要的教育、就業、上升等環節,當“富爸爸”所給予的或所嘗試的,超出了法治範疇內的公平標準時,就讓他碰壁,就堅決說“不”;當“窮爸爸”所給予的不能達到法治範疇內的公平標準時,就合理彌補,就提供幫助。社會扮演好這一角色的前提是:涉及年輕人生存發展的各種權力能夠一絲不茍,秉公辦事,恪守法治,能夠向所有的年輕人提供平等的機會。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