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鐵吉祥物“鶴鶴”“豚豚”于19日通過媒體公佈後,在網民中引起爭議。22日,武漢地鐵運營公司聽取專家意見後宣佈,“鶴鶴”“豚豚”在修改完善後,只作為文明乘車宣傳動畫片的角色,不充當地鐵吉祥物,該公司今後將擇機啟動地鐵吉祥物的設計工作。(12月23日《楚天都市報》)
還沒上崗就下課,吉祥物“鶴鶴”“豚豚”相當悲催。比它們更悲催的還是武漢地鐵運營公司——又是制訂方案又是請人設計,又是製作動畫片又是通過媒體發佈結果,忙活了一大圈,結果敲定的吉祥物被網友指責“太醜”,於是趕緊宣佈此前的方案不作數,今後還要重新設計,真是吃力不討好。可是,這能埋怨誰呢?
埋怨網路力量的強大?很大程度上來說,這種力量正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正能量。作為民間輿論場的核心載體,網路匯集民智反映民意,是公共決策得失的“晴雨錶”。眼下,不論是人大立法、政府決策,還是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都越來越強調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政於民,這本身就是大勢所趨。埋怨市民的較真?地鐵建設、管理事關民眾利益,民眾對此有充分的表達意見的權利,無可埋怨。
說到底,唯一要埋怨的還是地鐵公司自身,公共事務管理者理應先聽民意後拍板。比如,公開面向社會徵集吉祥物,通過專家評審選定入圍作品,再通過網路和問卷投票選擇其中之一作為吉祥物等等。這不是什麼錦囊妙計,此前上海、廈門等許多城市都是通過類似辦法確定地鐵吉祥物的。讓市民參與、與市民互動,要比幾個人在辦公室閉門造車強得多。實踐證明,同老百姓密切相關的事情,理應在決策前充分聽取民意。事先不徵求民意,兀自拍腦袋,吃力不討好不說,還要浪費大量社會成本。
地鐵公司不事先徵求民意,反覆折騰的苦果看似是由企業自行承擔,實際上最後埋單的還是廣大乘客。避免類似的事件發生,就必須在欲做決策之始,先聽民意後拍板,想好了再做,磨刀不誤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