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亂象只是一個症狀,而非癥結。欲治樓市,須標本兼治、治本為要。調控組合拳,更應是一個系統性治理,在“組合”上下功夫、見功力。
“賣房差額徵收20%個稅”,成了全國性話題,也成為剛開幕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從新“國五條”細則出爐的這幾天反響來看,其“殺傷力”確實可觀。媒體報道,受此影響,上海前日多個房地產交易中心人頭攢動;通知發佈的當天,北京部分購房者連夜簽約;在廣州房地產交易中心,前來諮詢新政的人絡繹不絕,人流比平日增加三成左右……
“新政”不“新”。客觀而論,剛剛出臺的“國五條”細則,還是延續了以往用“組合拳”多維度調控樓市的基調,繼續強調了對樓市病症的系統療治。縱觀整份通知,既提到“建立健全穩定房價工作的考核問責制度”,又強調“繼續嚴格實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還重申“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應”、“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規劃建設”、“加強市場監管和預期管理”,更提及“推進房地產稅制改革”,可謂面面俱到、用心良苦。
而其中最要害的就是“增值部分按20%個稅”的“新規”(早已規定但未執行)。毫無疑問,在房價早已翻幾番的現實語境下,這種差額徵收的數值會非常驚人;而在二手房交易中事實存在的“賣家實收、買家承擔所有稅費”遊戲規則下,這種意在抑制投機投資的規定,實際上必然將壓力轉嫁給買房人,重挫剛需消費者。
在不少發達國家,二手房交易量往往會高過甚至數倍于一手房。鼓勵流通二手房,既能避免重復建設的浪費、減少空置率,又能適度減輕民眾負擔,對於住房空置率頗高的我國應該有所借鑒。“20%個稅”的規定,雖有其現實考量,但執行中也可能起到“為叢驅雀”的效果、將買房人趕回購買一手房的行列,而二手房市遇冷又可能助推一手房價格上漲。截至3日中午的新浪網調查就顯示,18萬網民中六成認為房價未來會被推漲。
從“國八條”到“新國八條”、“國六條”,再到“國十條”、“新國五條”……人們已經記不清不同時期的“國N條”的具體內容了,但正如新華社所言,調控過多在購房者身上做文章,樓市十年九調,房價屢調屢高。久病樓市,癥結明顯——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一如既往,房地產支柱產業地位一如既往。然而,“病去如抽絲”,找到癥結,並不意味著開對藥方、藥到病除。目前,房產稅全面鋪開非一日之功,尚需慎重行事;保障房增量又因“好處不多、壓力不小”,一些地方積極性不高甚至變相矇混過關;只要土地出讓金還是地方政府“零花錢”的主要來源,房地產還是地方經濟的“支柱”,“看漲”預期仍將悄然強化……
公允地說,板子也不能全打在地方身上。要保GDP數據、保收入倍增、保民生投入、保平安建設、保政績,要滿足公眾新期待,在中央和地方分稅制框架下,地方確實有強烈的“找錢”衝動。客觀地說,這些年來國內多數城市格局的跨越式發展、設施的完善、環境的優化,除了大勢之外,也部分受益於所謂“經營城市”的理念激勵、“土地財政”的資金支援。現在的問題是,這種模式早已顯露出不合時宜的諸多弊端,如何尋找最佳替代方案、儘快順利“轉軌”,如何以更大勇氣完成分稅制的“半場改革”(《瞭望》語),成為一個繞不開的嚴肅命題。這一關鍵問題不解決,樓市調控很可能繼續遭到地方軟抵制,難免誤傷無辜的猛劑仍會引起爭議。
樓市亂象只是一個症狀,而非癥結。欲治樓市,須標本兼治、治本為要。調控組合拳,更應是一個系統性治理,在“組合”上下功夫、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