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雜誌最近推出“稅負痛苦指數”榜單,中國內地的“稅負痛苦指數”位居全球第二。這個說法是否屬實?專家表示,國際上衡量一國稅負高低,通常以“宏觀稅負”來考察,即一國稅收總量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來表示。福布斯稅負痛苦指數這把尺子本身就不合理,以這把尺子量出來的數據結論自然是不科學的。(9月19日人民日報)
中國稅負是高還是低——這樣的輿論爭辯由來已久。不必去跟發達國家去比較。國情不同、政體不同、經濟環境亦不同,“照搬照抄”發達國家的稅制,很容易導致“南橘北枳”。衡量中國稅負高與低,還要看民生壓力。只有具體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才能得出一個公正客觀的評價。
我一向認為,稅負指數是一個“相對指數”。國民之所以感覺中國稅負高,主要根源有二:一是老百姓收入低,二是財政性支出在社會福利、轉化為居民服務的社會性保障設施方面的增長滯後於社會需求。有專家表示,“國外70%的稅收用於公共服務,但我國只佔到30%。”原本應由稅收提供的教育、醫療、衛生、公用事業等公共產品的供應不足,需要國民自掏腰包加以埋單,則就放大了稅負壓力。有些北歐國家儘管宏觀稅負很高,但因為福利高所以社會壓力不大,也即是這個道理。
因此,與其說“中國稅負很高”是一種以訛傳訛的坊間謠言,不如說是一種被倒逼著放大的民生焦慮。最新的消息表示,“今年全國財政收入將突破10萬億”,如果收入增長能同步于經濟增長,讓民富能追上腳步,通過“轉移支付”實現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本原價值——在教育、醫療和諸多涉及民生的公共領域,加大財政投入,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公共福利存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社會公平的二次分配,這些都將會帶給公眾以安全感,“高稅負”的所謂壓力就會不藥而愈。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