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科技。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得到高度重視。我國先後提出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等重大發展戰略,科技逐步成為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助推器。應當看到,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階段性。2011年,我國每人平均GDP超過5000美元,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在傳統助推力量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經濟發展動力。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戰略任務,進一步強調了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國際情況也充分表明,當今時代,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文化與科技是一對孿生兄弟。如果從源頭追溯,科技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同根同源。從相互關係來看,文化與科技相輔相成: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和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生產效率的提高離不開文化的促進和制度的保障。比如,智慧財產權制度的建立就是科技與文化相互促進的產物,它不僅有利於對科技成果的保護和推廣,也豐富了人類制度文明的成果。從經濟發展的動力來看,“一車兩輪”或“一鳥雙翼”顯然要比科技單打獨鬥更為完美。
文化包括國民素質、價值觀念、民族精神和國民凝聚力等,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要素,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經濟是物質文明的基礎,那麼文化就是精神文明的基礎。物質文明的發展離不開精神文明的支撐,經濟發展需要文化的推動。
文化可以有效提升經濟發展品質。文化能夠通過塑造國民價值觀、提高國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方式,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升GDP的“含金量”作出重要貢獻。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倡導“綠色GDP”,其核心就是通過樹立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降低GDP中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退化等帶來的經濟損失,使GDP更“綠”更好,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文化可以有效提升產品檔次。一些傳統行業通過全新的文化創意,使“百年老店”煥發了新的活力;許多工農業產品通過融入文化元素,大大提高了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從“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到“經濟蕩舟、文化添彩”,文化正從新的層面推動經濟蓬勃發展。
近年來,我國文化事業不斷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在GDP總量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然而,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到GDP總量20%以上的份額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還有巨大空間。特別是隨著經濟、科技與文化的不斷融合,文化產業將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因此,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目標、新要求,不斷做強做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對經濟的促進與提升作用,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