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 “神秘面紗”的掀開,引起民眾的廣泛熱議,大家對機構改革、簡政放權、“大部制”、職能轉變等熱點問題有更多期待;不再保留鐵道部、重新組建國家海洋局、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
民眾對國務院機構改革也許並不陌生,但是每次機構改革都“牽一髮而動全身”,會“上行下效”,產生連鎖反應,會不同程度牽動眾人的心。人們對政府每次職能轉變都寄予更多期待,但是機構改革會給民眾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要看改革之後機構職能履行情況怎樣?要看民眾的評判滿不滿意?否則,這樣的改革是不科學的、不成功的。
人們總是期待政府機構改革能給自己帶來更多便利、更多實惠。為使政府行政職能更加符合當前社會發展要求,更加符合民眾的期待,政府也希望通過改革,轉變行政職能,提高行政效能,達到最佳的行政效率目的。
事實上,民眾近年來對一些“政出多門,問責無門”現象頗為不滿,對政府行政職能存在一定缺失帶有看法,特別是近年來有的政府職能部門存在權責不清,扯皮推諉,拖拉散漫,出現“駱駝吃了隔山草”等現象;有些部門人員臃腫,工作渙散,民眾辦事“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而有的部門形同虛設,職工吃“空餉”。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期待越來越高,政府“修身”轉型、簡政放權勢在必行。
因此,政府機構改革的關鍵詞是“變”,核心是職能轉變,重點是整合機構資源,狠抓職能轉變,明確職責分工,解決行政“盲點”,提高行政效率。機構“修身”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加明確行政職能,更好地為民眾服務。而“簡政”應完善內部各種協調機制,把各種行政力量整合起來,明確權責主體,減少權責“盲區”,讓職能運作更具操作性和科學性,從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讓民眾“門易進、事易辦、臉好看”,把政府建設成服務型法治政府。“放權”應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減少中間運作環節,從無限包辦型轉向有限責任型,從經濟型轉向服務型。同時,“放權”也要放得有度,要張弛有度,完善行政管理機制、行政執法機制、權力制約機制、跟蹤監督機制尤為重要,防止濫權、分權、攬權,注重權力“籠子”的建設和管理。
政府“修身”要“修”得更加健康有活力,不管“大部制”還是“小部制”,核心是職能轉變,而不是“換湯不換藥”,單純為改革而改革,否則難擺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迴圈。期待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能更順民心合民意,能更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