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拉登被美軍擊斃之後,美國輿論的興奮逐漸散去。隨著戰鬥細節和背後秘密不斷被爆料,拉登之死開始在美國社會引發一個又一個的爭議,令人始料未及。
爭議之一:擊斃拉登是否合法。在披露戰鬥過程時,白宮的諸多說法前後不一,屢屢“校正”。先是總統的首席反恐顧問說,拉登與突擊隊員發生交火,並把妻子當作人體盾牌,接著白宮發言人又說拉登被擊斃時並未持有武器……更有報道說,拉登先是遭到生擒,然後才被槍決。媒體認為,官方的說法閃爍其詞,其實反映了對擊斃拉登合法性的存疑。有戰爭法專家指出,如果拉登當時沒有攜帶武器,也沒有試圖反抗,是否必須將其擊斃就應受到質疑。
爭議之二:美國人是否應當慶賀。美國絕大多數民眾信奉基督教。根據教義,基督徒不能為有人被殺歡呼,哪怕死的是敵人。一名網友看到人們在白宮和世貿大廈原址歡呼的新聞後留言時,引用了馬丁·路德·金的話:“黑暗不能驅逐黑暗,唯有光明可以;仇恨不能驅逐仇恨,唯有愛可以。”對於拉登之死帶來的複雜心理,一位法律界人士寫道:“我只能說服自己:我們歡慶的不是死亡,而是正義得到伸張。”
爭議之三:酷刑是否真有必要。據披露,中情局之所以最終找到了拉登的藏身之處,許多線索是從關塔那摩美軍基地的恐怖嫌疑犯口中“撬”出來的,而其中一個關鍵囚犯穆罕默德甚至遭受了183次水刑。美國前副總統切尼對媒體說,水刑對消滅拉登起到了“幫助作用”。而白宮則趕緊出來澄清說,水刑並沒有起到作用,穆罕默德是在酷刑引發激烈爭議並被停用後,才供出了一些零星情報。
拉登之死引來的三大爭議並非憑空而起,這些爭議凸顯“9·11”事件對美國這個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的深層傷害遠未彌平。
美國政府在“9·11”事件後出臺了一些限制公民權的反恐舉措,如電話竊聽範圍的擴大等,使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危機達到了空前程度。對擊斃拉登是否合法的追問,實際上反應的是民眾對政府能否在反恐行動中“守法”的疑慮,其潛臺詞是公民的合法權利是否會被政府“習慣性地不當介入”。
關於拉登之死的爭議,除了固有的宗教情懷,恐怕還有更為深沉的現實意涵。最近10年中,反恐戰爭的泥淖和金融海嘯的來襲,無不加深著美國人的危機感。
有人說,拉登之死將有助於美國人重拾對國家的信心,讓美國看起來不再是只“紙老虎”,但效果很有限。據《華盛頓郵報》和皮尤中心的聯合民調顯示,僅有5%的美國人認為拉登之死意味著恐怖威脅的徹底消失。
拉登死了,可斬除“9·11”事件罪魁禍首給美國人帶來的興奮,就像乾涸的大地迎來了一場好雨,太陽一齣來,水分很快就蒸發了。(陳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