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IMF總裁選舉之不平等

時間:2011-06-01 14:05   來源:法制日報

  IMF總裁由歐洲人擔任已經成了一種慣例。IMF成立65年來,10任總裁均出自歐洲。65年來,IMF總裁選舉首次出現白熱化,說明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什麼時候能出現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總裁?人們期待著IMF的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

  總裁選舉由小範圍磋商產生

  IMF總裁由歐洲人擔任已經成了一種慣例。原則上,IMF總裁應由執行董事會推選產生,也就是說,每個執行董事均有權向基金組織推舉一名候選人,然後通過理事會投票表決產生。

  但是,歷任總裁遴選均是通過小範圍磋商等非正式投票方式產生。遴選程式是:IMF執行董事會24名執行董事均有權提名總裁候選人,然後由執董會成員對總裁候選人進行討論。一輪討論不夠再討論一輪。當獲得多數執行董事同意時,總裁即當選。比如,2007年卡恩當選IMF總裁時,代表美國的執董表態支援卡恩,然後獲得了來自歐洲的執董的同意,卡恩即告當選。

  因此,這種非正式投票方式被許多國家所詬病。它既不是票決機制,也不是完全的磋商機制。從投票角度看,歷次總裁選舉無論是在執行董事會還是在理事會都沒有投過票。從磋商角度看,IMF協定第4條、基金理事會制訂的細則及執行董事會制訂的規則和規章均要求在決策時,作為理事會和執行董事會會議主持人的總裁應努力爭取各成員國達成“共識”。然而,歷屆總裁都只在執董會內少數執行董事間小範圍內“磋商”產生,並沒有充分徵求廣大成員國的意見。

  基金組織決策權力配置不平等

  IMF是一個國際性金融機構,但其決策權力配置極不平等。IMF的決策主體由三個機構或職位構成:基金理事會、基金執行董事會、基金總裁。65年來,這三個機構或職位均被發達國家所控制。

  基金理事會是基金的最高權力機構,其投票權絕大多數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IMF規定:認繳了相應份額的成員國即可獲得250個基本投票權。在此基礎上,如果成員國每向基金組織認繳10萬個特別提款權的基金份額即增加1票,形成加權投票權。一個國家的投票權由基本投票權和加權投票權組成。

  富國錢多,因此在理事會擁有更多的加權投票權,從而擁有更多的投票權。如歐洲國家佔有36%的投票權,美國17%,西方七國45.43%,所有發達國家總共超過60%。

  投票權在IMF決策機制中作用巨大,基金組織的主要政策和業務決定都需要多數票通過,有些重大問題還需要達到規定的多數票方可通過,比如份額的調整和特別提款權的分配等事項,需經理事會85%的多數票通過;使用資金的決定需要經理事會70%的多數票通過。

  掌握了絕大多數投票權,就掌握了基金理事會。

  基金執行董事會由主席(同時也為基金總裁)和24位執行董事所組成,是基金的執行機構。除10任主席來自歐洲外,24名執行董事也主要來自發達國家。其中,歐洲就佔了9位。掌握了三大決策機構,就等於掌握了IMF的最終決策權,發展中國家在IMF的決策中基本被邊緣化。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