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色變”的氛圍,製冷了中美關係

時間:2012-02-23 13:34   來源:環球時報

  當前中美關係中最嚴重的問題是彼此充斥著敵意和不信任的氛圍,而感情因素在建立互信的過程中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既然雙方需要借助可能的時機和舞臺釋放善意、建立互信,在剛剛過去的情人節中美高層領導人會面自然是傳遞甜蜜信號的好時機。

  這讓我想起40年前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美國媒體和公共外交專業人士認為,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對尼克松成功訪華的大幅報道在“一夜間”改變了當時美國人對華負面印象,在美國掀起一陣“中國熱”。

  紀錄片《解析中國之旅》真實記錄了當年尼克松訪華之時美國媒體和普通人對中國的好奇和誠摯好感。美國記者們爭先恐後地報名參加訪華團隊,主流電視臺美國廣播公司臺居然有幾位副總裁“冒充”技術人員加入。美國最知名的一些記者和主播都成了“改變世界一週”的見證人。雖然他們對當時的“紅色中國”有相當的成見,但報道中不乏對這個封閉國家幾乎帶著浪漫色彩的新奇感。有記者稱中國是“魔幻般的王國”,一家主流電視臺在早間黃金時段還專門請一位研究中國問題的教授在節目現場教觀眾如何用筷子。

  與1972年相比,40年後美國媒體和其他輿論引導者對一個強大中國的審視要苛刻得多。媒體過分強調中美之間的競爭而忽略合作因素,製造出近乎“談中國色變”的負面輿論環境,導致美國公眾對中國的態度比兩國關係剛“破冰”時還要寒冷。當年隨同尼克松訪華的《華盛頓郵報》記者史丹利-卡諾說,40年前美國媒體和美國人對中國抱有的“如同戀愛一般的感情”在今天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實際的,對一個強有力競爭對手的提防和猜忌。

  紀錄片的製作人、前CNN駐華首席記者齊邁可對當前中美相互的負面輿論有些擔憂。他認為美國國內,特別是大選年,幾乎是“毒性的”輿論氛圍對於解決兩國間的問題沒有助益。美國人需要回顧尼克松訪華時的境況——在公開承認與中國存在政策分歧的同時仍保持兩國進行“文明的對話”。

  中方對於重燃兩國間的“浪漫火花”同樣負有艱巨的責任。對於美國人長期形成的偏見,中方無法在短期內強迫他們改變,只能像美國外交官喜歡說的那樣,努力“創造一個環境”引導他們改變。在美國公眾當中“營造積極輿論氛圍”,改善中國的形象,是消除惡意攻擊,增強互信的有效辦法。(隗靜 原題:輿論好,中美關係不會壞)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