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中日韓峰會13日、14日在北京舉行。溫家寶主持,李明博、野田佳彥與會。昨天最吸引人的資訊是,中日韓自貿區(FTA)談判將在年內啟動。中日韓自貿區構想提出已有10年,但之前一直未有實質進展。
中日韓三國2011年GDP總額達14萬億美元,外貿總額6.4萬億美元,如果中日韓FTA建成,將成為繼北美、歐盟之後世界第三大自貿區。當然,目前這只是紙上算出來的。
中日韓之間作為經濟夥伴的合作前途既像是很紮實,又有些飄忽不定。三國之間的歷史問題和政治不信任,比三國貿易增長速度似乎更突出。在世界經濟重心明顯東移之際,三國合作不缺“天時”、“地利”,但“人和”的基礎當屬世界比較差的。
這似乎可以怨上東亞人的“劣根性”,但當美國的駐軍仍在深刻影響日韓“交什麼朋友”時,這類抱怨其實過於表面。事情或許反過來看:中日韓之間有這麼多摩擦,並且連相互之間的雙邊FTA都沒有,中國卻分別是日韓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已經很不錯了。
東北亞目前堪稱一盤散沙,中日韓分別與東盟10國簽了FTA,形成各自的10+1局面,韓國還同美國、歐盟簽了FTA,就是東北亞自己的FTA難上加難。這當然不是正常的。
僅僅從“亞洲FTA地圖”上,也可以悟出一種無形力量對中國的排擠,以及中國的克制和不斤斤計較。中國無疑已是亞洲經濟的發動機,也是亞洲政治上最有影響的國家。但中國在默默拉動亞洲,沒有大張旗鼓地顯示話語權,東亞的FTA談判沒有一個是中國主導的。
如果是印度處在中國的位置上,恐怕早就大喊大叫了,它大概不會像中國這樣笑容可掬地捧著東盟,像“衛星國”一樣圍著它“10+1”,“被它主導”。
以東北亞來說,中日韓民間活躍的經濟合作在推著官方“補簽”協定,東京和首爾的猶豫不決是歷史過渡期的特殊表現。
美國已經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可以對太平洋另一側人們交朋友的方式一直“規定”下去。中日韓結為更加緊密的貿易夥伴,是地區共同繁榮的不二之途。政冷經熱或者演變成政冷經也冷,或者變成經熱政也熱,只要中國保持強大的崛起之勢,後一種趨勢就是繞來繞去也繞不開的。
三國困難的農產品談判等從長遠看都不過是技術性障礙,亞洲經濟缺乏最終消費市場的問題也將逐漸克服。中國市場未來的前景幾乎是無限的,其總容量超過美國已經可以預期。對中國的若即若離態度不太可能得到長期維持。
中日韓FTA談判只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想加快沒用,硬拖大概也拖不了。但日韓政府對與中國合作採取更積極態度,會使自己主動些。兩國應把“在中美之間平衡”這把尺子不斷與歷史做精確性的對照,避免東北亞的政經迷惘剪不斷理還亂。
中日韓三國相互借鑒與合作的歷史淵源很長,三國合作的綜合優勢遠遠大於障礙。重要的是,那些障礙別被誇張和放大,在未來幾十年,三國社會都需在互視中鍛鍊自己的寬容和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