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發展的力量守護國際關係道義準則

時間:2012-08-30 10:22   來源:人民日報

  1

  處理好同外部世界的關係,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需要長期面對的重大課題。

  大國崛起改寫國際關係格局,給不同人帶來全然不同的感受。有鮮花掌聲,也會有荊棘險灘。衝破傲慢與偏見的藩籬,架設溝通合作的橋梁,“破冰”精神是直面現實的清醒,也是把握髮展機遇的勇氣。

  2

  隨著中國實力不斷壯大,某些西方人嫉妒、疑慮、恐懼情緒進一步加劇,他們刻意詆毀中國發展道路,干擾中國前進步伐,擠壓中國戰略空間,甚至挑戰中國核心利益。

  中國經濟連續30多年保持年均11%的增長速度,“崩潰論”、“責任論”、“擴張論”從未間斷。中國國際影響力迅速提升,“兩面下注”、“價值觀聯盟”、“重返亞太戰略”接踵而至。不管中國取得怎樣的發展成就,他們都說成“扭曲體制下的畸形產物”,甚至連體育運動都不例外。倫敦奧運會期間,對中國代表團驕人成績質疑攻伐,一些西方媒體宣稱“歷史遲早會證明中國運動員服了興奮劑”。這種近乎歇斯底里的表現頗有幾分典型意義,折射出某些西方人面對中國崛起的扭曲心態。

  3

  歷史不同,切身感受不同,思維和行為方式就不同。西方國家長期居高臨下,走過“國強必霸”的路子,甚至一度出現“日不落”國家。一些人延續著這種不合時宜的思維,動不動就這樣那樣地教訓別人。

  儘管與過去相比,中國發展了、強大了,但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努力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在聯合國鄭重宣佈:我們永遠不稱霸。中國傳統文化一貫主張的“和為貴”、“和而不同”、“家和萬事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理念,在中國早已深入人心。

  中國現在的版圖在兩千年前的漢代時就基本成形了,15世紀初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先後七下西洋到達了南洋、印度洋沿岸及非洲等地。英國一位退役海軍將軍曾說,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畫出包括西半球在內世界地圖的國家,是鄭和發現了美洲大陸,但中國的史料中對此並無記載。鄭和七下西洋,帶去的是瓷器、茶葉、絲綢、工匠,而沒有帶去總督,如果那時中國有擴張和稱霸的野心,恐怕中國早就成為“日不落帝國”了。

  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一文中說:“當我們把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它在故鄉還裝出一副體面的樣子,而在殖民地它就絲毫不加掩飾了。”

  中國人對此有格外深切的感受。中國的近代史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西方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強行向中國輸送鴉片毒害中國人民。從那時起到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飽受淩辱、每況愈下。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被欺淩的歷史、受屈辱的歷史。

  一些西方國家曾嚴重侵害過中國的人權,甚至給中國人的人權就是被屠殺的權利。這些有著“前科”的國家現在搖身一變成了中國的人權教師爺。而且連個悔過道歉都沒有,連個對自己“前科”的思想轉變的過程都沒有,這無異於在中國人民歷史的傷口上撒鹽,繼續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今天是中國歷史上人權狀況最好的時期。中國人怎麼會不對橫加指責的挑釁行為產生強烈反感,不對這些西方國家所謂“真心善意”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只能從本國實際出發進行探索,照抄照搬別國模式從來都不會取得成功。中國人不對西方國家的發展道路說三道四,也希望別人尊重中國探索發展道路的權利。中國人不主張以某一種發展模式為標準,更不同意把這樣的“標準”到處套。誰不符合這個“標準”,就指責誰離經叛道,就干涉別國內政,世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個國家發展道路是否正確,從根本上說,有權判斷的只有其本國人民,而不是外界的所謂“評判者”。

  中國人民對自己今天的發展道路是滿意的,是有信心的,目前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處於1840年以來最好的時期。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對世界很多國家進行民意測驗後發現,中國老百姓對發展道路和政府領導的滿意度是最高的,達到80%以上。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