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除了“倫敦金”,現在又有了“上海金”。
4月19日,“上海金”正式啟動,上海黃金交易所發佈了全球首個以人民幣計價的黃金基準價格,“上海金”基準價格正式誕生,首筆“上海金”基準價定格于256.92 元/克。到當時下午四點鐘,經過三輪報價,基準價提高到257.29元/克,成交量達到5.7噸。
近年來,全球市場追買黃金的“中國大媽”成為全球熱詞,“大媽”的中文拼音甚至納入英美詞典。看似娛樂化,實質上隱含著中國消費者的全球影響力。這和中國人出境遊狂購和熱火的電商海淘是一樣的道理。
這意味著,無論是工業領域的大宗商品,還是生活領域的商品消費,中國(人)都是龐大的“吞噬者”。消費端的活躍,要求中國在大宗品和消費品方面擁有定價權,這是全球化時代的事實,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的市場權利。
據《金融時報》報道,全球交易的前十大期貨合約有六個都是在中國的交易所交易。從鐵礦石到銅的大宗商品價格日益在中國制定。 黃金既屬於大宗商品也屬於消費品,更是全球貨幣穩定的壓艙石。“上海金”定價機制出臺,正是基於中國提升黃金定價影響力的舉動。
由是而言,“上海金”的確有穩定黃金價格和保障投資者利益的意味。說“上海金”拯救“中國大媽”也未嘗不可。但這顯然不是“上海金”的主要目的,中國的目的在於,中國市場需要一個自己的黃金定價基準,以便和中國市場的流動性合轍,以“上海金”和人民幣定價掛鉤,以便降低黃金價格對美元的依賴。一句話,中國需要掌握或者部分掌握黃金的價格制定權。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金”並非中國的自娛自樂,也獲得了相應的市場響應。在18家參與“上海金”定價的銀行中,其中就包括跨國集團渣打銀行和澳新銀行。
和其他賤金屬和大宗商品的定價機制不得不向中國市場傾斜一樣,“上海金”也會深度影響全球金價。“上海金”和“倫敦金”一樣,將成為金價市場的兩大定價機制。
這也體現了中國順勢而為的全球抱負,甚至是不得已的有所作為。須知,戰後最重要的貨幣金融體系,是1944年開始建立的佈雷頓森林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內容是,確立了美元獨一無二的全球貨幣地位。但是美元同樣受到黃金價格的掣肘。因而,隨著美元全球帝國的建構,1971年美元和黃金脫鉤,從而導致了黃金市場的價格波動,但是美元的全球貨幣地位沒有改變。簡言之,美元比黃金還要重要,這改變了最基本的經濟學常識。儘管如此,市場對美元沒有信心時,還是習慣購買黃金。
華爾街金融危機是分水嶺,美國利用美元的全球貨幣地位,通過四個輪次QE(量化寬鬆)轉嫁了美國危機,但也過度消費掉了美元信用。當黃金成為“普通商品”,加之市場的恐懼,也導致黃金價格的連番狂跌。“中國大媽”的悲慘故事,就是這樣形成的。
當人民幣被IMF納入SDR貨幣籃子,而且人民幣也開始放棄緊盯美元而改用和所有貨幣形成市場邏輯關係時,後美元時代的人民幣除了承擔相應的全球責任,也亟需重構美元和人民幣的邏輯關係。美元和黃金的解構和人民幣與黃金的重構,正好折射了全球金融、貿易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轉移的新常態。
由此來理解“上海金”,可能會有金融全球化的新思路。新平庸的全球市場,既需要美元唱主角,也需要人民幣領銜主演,當然也需要其他主要貨幣來共同穩定全球金融和黃金市場。儘管黃金成了消費商品,但是各國黃金儲備依然在增量。可見,對於黃金價格穩定,符合各主權國家利益,也契合全球市場要求。
就微觀層面言,“上海金”不過是多了市場面的價格展示,並不意味著黃金價格的上漲。因而,無論是“中國大媽”還是其他炒金者,還是要理性對待,謹慎從事。
[責任編輯:李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