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社評:中美歐不太可能成新的“戰略大三角”

2017年05月31日 09:41: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美國總統特朗普25日與歐盟領導人舉行會晤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1日起訪問德國,他不僅將參加中德總理年度會晤,還將赴布魯塞爾出席第十九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並正式訪問比利時。中國總理早就安排好的歐洲之行,這次格外受關注。

  剛與特朗普一道參加了北約峰會和G7峰會的默克爾總理28日針對美國發的一些牢騷,這兩天正傳得沸沸颺颺。默克爾說“我們(與美國)能彼此完全信任的時代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過去”。她還說,“我們歐洲人必須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

  而此前媒體盛傳特朗普會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等人時曾說,“德國真壞,太壞了”,他指責德國向美國每年出售數以百萬輛的汽車。

  美德關係顯然出了問題,特朗普就貿易批評德國,默克爾強調歐洲人“必須掌握自己的命運”都不是第一次了。儘管很多學者認為,美德兩國鬧彆扭與中日這樣的關係出問題“性質不一樣”,但華盛頓與柏林分歧還是比較深刻的,雙方利益摩擦在加劇,感情也在疏遠。美德關係冷淡還可能會帶動歐盟與美國的分歧加深,對這一切特朗普的個人因素雖然起了很大作用,但總的來看,今天的美歐矛盾正變得越來越真實。

  感受到與華盛頓關係的危機,德國和歐洲應該會更加重視北京。歐洲人對華合作的積極性可能會更高一些,這樣的牽動性變化幾乎不言而喻。

  然而歐美和歐中關係的涼熱再怎麼變化,中美歐也很難成為新的“戰略大三角”。歐美是盟友關係,德國是美軍在海外駐軍第二多的單一國家,美對歐洲的安全控制十分牢固,歐洲即使不完全聽命于美國,它在政治和軍事上也很難扮演對美戰略牽制的角色,它的獨立性有限,對美依賴成了一種慣性。

  中歐合作首先只能在經濟上不斷深耕,當然,由於在當下國際競爭中,經濟是重點,中歐經濟上不斷走近,也會產生一定的戰略影響。

  另外,自由貿易、經濟全球化、氣候變化這些中歐最談得來的領域,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經濟合作的範疇。它們是當前國際秩序很基礎也很實在的要素,延續這些領域的成果或者毀掉它們,世界是不一樣的。

  然而中國應當以平常心發展中歐關係,無論中國還是歐洲,都不太可能成為對方面對美國時的“一張牌”。至少在現階段,中歐擴大合作有著廣泛的正當性,但它是相對獨立的一個系統,與中歐各自同美國關係的聯繫不應被誇大。

  英國脫歐以後,歐盟變弱了,它有求於中國比中國有求於它或許會變得更突出一些,但這個趨勢不會走得太遠。最近,歐盟表示要調查匈塞鐵路項目,宣佈對中國鋼鐵徵收反傾銷稅等等,手一點都沒有軟。

  中國吸引歐盟的最大原因還是我們的實力增長,這個因素的驅動力這些年一直大於美歐關係變化所產生的影響。美歐這一輪的齟齬首先源自經濟利益糾紛,只要中國作為新興市場不斷增容、壯大,我們的吸引力就不光是針對歐盟的,它對發展中美關係同樣有著強勁的效果。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