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推動臺灣金控與二次金改有待商榷

2007年08月20日 16:32:00  來源:
字號:    

  

  臺灣《工商時報》19日社論指出,今年六月“內閣”改組後,陳水扁鄭重表示二次金改會繼續推動。在“行政院副院長”邱義仁強力操盤、主導,“財金部會”首長配合下,二次金改新措施已告出爐,重點包括:(一)由純公營的臺灣銀行、土地銀行、中國輸出入銀行合組臺灣金控公司;(二)官股不具主導權的國票金、開發金、復華金,將全部釋出官股;(三)官股可主導的第一金、合庫銀、臺企銀,將加速引進外資。由於陳“總統”任期僅剩約九個月,現在離明年三月大選僅七個月,照說陳“總統”應屬“跛鴨”狀態,張俊雄“內閣”亦屬看守性質,此際“府院”大手筆推出二次金改新措施,頗令人意外,在“立院”也會面臨很大阻力,時機與內容妥適性頗值得商榷。

  社論認為,臺銀、土銀及輸出入銀合組“臺灣金控”,此舉主要是達成“官股銀行減半”政策目標。由於稍早中信局已併入臺銀,因此未來官股金融機構僅剩臺灣金控一家,下轄三家子銀行,臺灣金控短期內也不推動股票上市與民營化。對此我們基本上並不贊同。原因是臺銀、土銀、輸銀並不具互補性,分行位置重疊,員工心態保守,心態類似公務人員,合併後規模雖擴大,但並無綜效與競爭力。而且三合一之後,工會力量更為強大,內部改革更為困難。

  此處可舉兆豐金為例。五年前當局推動中國商銀、交通銀行、中興票券等官股金融機構合併,成為今日的兆豐金,部分著眼點是“去中國化”,去掉“中國商銀”這塊招牌,現在的作法則是想去掉“中國輸出入銀行”這塊招牌。但一併、再並成立兆豐金之後,合併績效並未彰顯,此可由兆豐金的財報數字及股價在近年表現不佳確認。近周兆豐金股價低於廿元,比合併前的中國商銀、交通銀行股價低很多,也比民營金控如富邦、中信、國泰、新光金股價低一大截。而兆豐金工會力量十分強大,改革困難重重。我們相信,未來成立的臺灣金控,其表現頂多與兆豐金類似,甚至很可能不如,因“大未必美”,日本四大金控合併後,未具綜效及國際競爭力,足為借鏡。

  其次談釋出“國票金”、開發金及復華金的官股,消除“官民共治”的糾紛。我們曾發表社論,指出臺灣金融業國際化、競爭力不足,因此“官民共治”不如“土洋共治”。尤其是國票金及開發金有甚多公司治理問題,此時當局抽腿,勢必引起衝擊。我們認為當局釋出官股應慎選對象,以公司治理良好的外資及島內民營業者優先。實際上,合庫持有不少國票金股權,如果合庫增加持股取得國票金經營權,成為另一金控公司(合庫金控),未嘗不是一條可行之路,也不會增加金控公司數目。也就是前述三家金融機構官股股權處理,應因勢制宜,未必要一律釋出。因官股釋出引發的財團化問題,也不能不考慮。

  再次是第一金、合庫、臺企銀加速引入外資,基本上我們支援此一主張。因引入外資可帶來諸多好處,也可強化公司治理,提升國際競爭力。以中國大陸的四大銀行為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都大手筆引入外資,並將股票在港上市,效率與獲利明顯提升,股價表現甚佳。現今中國工商銀行的總市值超越美國花旗集團,成為全球市值最高金融機構,其作法足供我們參考。

  社論表示,必須指出,金改茲事體大,允宜博納眾議,詳加策劃;尤忌“黑箱作業”、“一意孤行”。由於年底有“立委”選舉,明年三月有“總統”大選,朝野對立加劇,“立院”激烈反對二次金改,殆可預見。也因此行政部門似宜暫擱置第一項改革(即成立臺灣金控),全力推動第三項改革(即加速引進外資),或可望在有限時間內繳出一張及格的“金改成績單”。

  社論最後指出,當局推動金改,不能僅由官股銀行及股權處理著眼,後段班銀行加速退場,重要性也不遑多讓。除了金融重建基金(RTC)已列管的多家問題金融機構,在今年底前須迅速退場外,因消金風暴肆虐,有另一批後段班銀行浮現,其凈值已瀕臨負數,當局應強迫其增資,而外資是較佳選擇,可以加速後段班銀行財務體質健全化及業務國際化。

(編輯:曉章)


[責任編輯:張弛]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