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一葉落而知秋;對臺灣辛勤工作者而言,卻可說黃葉漫天飛了。
臺灣《經濟日報》今天發表社論說,不久前國際勞工聯盟才剛公佈,五年來臺灣勞工的薪資幾乎是原地踏步,不管25年來臺灣勞工生產力飛漲勇奪全球第五,復以全球最長工時辛勤工作,但每年物價水準持續不斷升高,名目薪資硬是不動如山;這對勤奮高效率的臺灣勞工太不公平了。
才不過幾天,又一片黃葉飄落。一家從事人力資源調查歷40年的跨國公司,全球同步公佈“全球就業展望第四季調查”結果,在亞太八個國家和地區中,臺灣又墊底,而且是連續第五季亞太地區聘雇需求最弱的地區。不僅如此,依其所謂就業展望凈值,也就是第四季預計增加招募的廠商所佔百分比,減去預計減少招募者的百分比所得出的數值,臺灣不僅最低,而且還比上一季與去年同期都下降了兩成多。
社論表示,其實,這正佐證了前一個事實:當企業的聘雇意願闌珊、勞動需求疲弱,又怎可能猛力往上調高薪資?同一個調查也顯示,當新加坡有過半僱主願意付更高薪資,大陸、香港、紐、澳也超過三成,唯獨臺灣不到兩成;加上許多企業又根本沒有徵才的意願,則不論物價如何往上攀,又豈有提高薪資的可能?
但為什麼臺灣這麼命苦,以過去意氣風發的亞洲四小龍之首落到亞太地區墊底?理由太多了;諸如油價躍升、原料價格大漲、島內物價上升拉高企業經營成本等。這都是這家人力資源公司所做的解析;可一點都沒道理!油價、原料價格上漲舉世皆然,而島內物價上升的幅度我們還相對較低,甚至7月份還出現下跌的情況;相形之下,我們的企業成本的上升應比不上其他七個國家。原因必不在此。
那麼原因何在呢?企業為什麼欠缺聘雇意願呢?我們不能不老調重彈:一個死氣沉沉的經濟,怎會有朝氣蓬勃的企業?從2000年以來經濟成長率就一直不如人意。一開始的低成長、負成長,好不容易近幾年略有起色,卻絕大部分來自對中國大陸出口的貢獻;民間消費本就缺乏活力,受到雙卡風暴的打擊,更是一蹶不振;民間投資意願低迷,甚至還出現負成長;各部門的支出連年萎縮;幸好靠著房地產市場一片榮景,島內需求才不致成為一片死水。扣除那幾個資本雄厚,技術先進,每年能大舉對大陸輸出的大企業,島內的僱主還有多少增加聘雇、調高薪資的本錢?因此,臺灣聘雇意願八國墊底,臺灣勞工拚命工作卻薪資不動如山,的確其來有自。
不過這份調查也透露出不吉的訊息。受訪的僱主之中徵才意願最高的是工程建設及礦產業。後者微不足道,但房地產建設目前正如日中天,只是一方面許多人都擔心此榮景可能盛極而衰,一方面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與低迷的房市似乎已經展現其殺傷力,美、日兩大國都有景氣走緩的跡象。我們本就深受二者影響,目前又仰賴出超拉拔經濟成長率,若直接與間接透過中國大陸的出口有所波動,未來的展望可能更加不樂觀。
該怎麼辦呢?先進地區碰到這種國內需求不振,通常的做法就是直接利用公共支出,或間接發動民間資源去擴張島內需求。但臺灣的財政早已捉襟見肘,當局縮減支出之不暇,豈有餘力擴大公共支出?至於民間資源的投入在BOT被污名化,以及重大BOT工程如高鐵相繼完工之後,已難再寄望。而且高鐵對島內運輸業的打擊正方興未艾,能源與原料飆漲以及國際景氣疲軟的不利影響正要波及臺灣,若再計及中國大陸極力降溫又對臺商的加工出口業百般打壓,我們對大陸出超的依靠恐怕也會動搖。
社論最後指出,要解決臺灣經濟的困局,打破臺灣勞工的噩夢,只有一條出路:把臺灣的枷鎖打開,放臺灣經濟與勞工一條生路。加在他們之上的,只有一道枷鎖:當局的魔掌。當局以意識形態治臺,堵死臺灣企業利用中國大陸加工基地及市場向全球拓展,逼迫企業選擇出走,資金、人才流失,這是臺灣與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競爭時最大的緊箍咒。當局用人只問色彩,不問專業,使行政效能一瀉千里、施政荒腔走板,嚴重破壞臺灣的經營與投資環境。為了一人、一黨之私,不惜“舉國俱焚”,鬧得人心惶惶、天下大亂、“盟邦”急得跳腳,而將一切振興經濟、活潑市場、利用厚生的正事完全棄置不顧。只要將那四個字的魔咒一除,臺灣經濟與勞工立刻海闊天空、扶搖直上。只是,敢問黃葉幾時休?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