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敗選一個月,民進黨日前召開檢討會議,但仍然只停留于派系與世代間的分歧,總結敗選後民進黨的反省,顯然檢討不足,亦無人願意共同承擔。臺灣《中國時報》刊文說,必須直指的是,民進黨不願往回看的真相即是過去執政八年來的缺失與推動改革的粗糙手法,而這才是未來民進黨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民進黨將“轉型正義”視為執政的重點項目,然而推動過程中卻有不少缺失,特別是“自由廣場”的改名過程,時機卻選在選前來操作,執政八年卻選在最後才做;在處理受害者與加害者的關係時,也稍顯草率,“轉型正義”若要成為新典範,仍要先尊重臺灣民眾對於過去威權時期的記憶與看法。文章認為,在未來,民進黨仍得持續地推動“轉型正義”,而且將其形塑為社會價值而非選舉工具或政黨利益。
另一方面,民進黨從早期即是不同想法的人相互結合,執政期間,不僅黨內異議變小,將權力定為一尊的情況底下,黨內接納不同意見的開放性消失,批判者更容易被扣上帽子,甚至連支援群眾都遵從這樣的作法,試問,這樣的作法和威權政黨又有何不同?在野時大鳴大放,執政卻噤若寒蟬,民進黨開放價值的喪失,與選舉失敗有不小關連,特別是執政出現錯誤時,願意提出修正意見者鮮少,反倒不斷拍手叫好,恐怕是要深入檢討的所在。
民進黨當然需要深切檢討,更重要的是由一位有執行力推動黨務革新的主席人選,來帶領民進黨從過去的失敗中走向未來.
文章最後感嘆道,期待這樣的人選不僅要有極佳的協調能力,也必須是一位能帶給臺灣人民正面觀感的人選。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