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商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臺灣近年出生人數驟降,平均一年的新生兒人數已不到80年代初期的一半,日前臺當局“經建會”公佈的人口推計報告更顯示,臺灣將自2027年起進入人口負成長階段,此後20年內臺灣人口將劇減200萬人。
社論指出,臺灣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交通擁塞,生活空間窄小早已令人頭痛不已,因此人口減少的消息乍聽之下似乎不算壞事,直覺上人口少個200萬,都市空間變得寬敞,交通一路順暢,看名家畫展也無需再排隊苦候數小時,如此生活,豈不樂哉?
依美國人口資料局的統計,臺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居住630人,這個密度是美國的20倍,是多數歐洲國家的3倍,日本的2倍,人口密度過高確實造成臺灣環境極大的負荷,但是人口問題非僅是一社會、交通、環境問題而已,更是一個經濟問題。經濟學家凱恩斯曾于二戰前發表論文指出:人口成長與經濟繁榮密切相關,人口成長緩慢的國家,容易導致失業及不景氣。
凱恩斯的憂慮與早他一百多年前的馬爾薩斯剛好相反,馬爾薩斯在1798年出版的《人口原理》直指人口成長太快,全球糧食將不敷所需而形成災難,凱恩斯則是擔心人口成長太慢,難以創造需求而致經濟衰退。顯然馬爾薩斯是從長期的觀點來看待人口與經濟的問題,因此主張人口成長必須受約束,反觀凱恩斯則是從短期的觀點出發,因此主張人口必須適度成長,才能提振一國經濟。兩人的見解看似矛盾,其實是彼此互補,可做為政府長、短期人口政策的指引。
社論還說,臺灣80年代每年新生兒平均高達35萬人,人口增加雖加重環境的負荷,但也促使家庭消費支出快速成長,對於具有高儲蓄率的國家和地區而言,人口成長確實成了創造消費需求的重要動能,臺灣80年代臺灣民間消費平均年增率達8.2%,經濟成長率高達7.9%,這皆與臺灣人口的快速成長息息相關。
反觀近年臺灣每年新生兒人數已降至20萬,人口成長緩慢使得民間消費動能流失,許多與幼兒有關的產業,經營日趨困難,近七年民間消費成長率已驟降至2.3%,經濟成長率僅3.8%,顯示人口成長的緩慢確實如同凱恩斯所言,容易導致經濟不景氣。
然而,近年的臺灣人口只是成長慢了點,其對景氣的影響即已如此之巨,十多年後臺灣人口轉為負成長,其收縮景氣的效果如何?自是不言可喻。這也是為什麼臺灣人口負成長會令人深以為憂的原因。人口負成長紓解人口密度,紓緩了都市空間確實是好事,但其收縮需求所引發的消費下滑、失業上升,投資停滯就不是好事了,這也就是凱恩斯所以主張人口應維持適度成長的原因。
社論指出,臺灣人口成長趨緩的問題愈來愈明顯,新生兒的人數年年創新低,估計今年將跌破20萬人,面對這一處境,臺當局“行政院”所提的青年安心成家方案用意雖佳,但根本難以創造誘因,試想誰會為了兩年房貸免息的區區小錢去結婚生子?結婚生子是人生長期重大的決策,臺當局卻擬以短期的區區小利相誘,豈能有成?日前“經建會”建議給予每位新生兒18年的長期租稅抵減誘因,這才是對症下藥之策,但是從臺“行政院”態度冷淡看來,劉“內閣”恐怕還沒有理解人口負成長的嚴重性。
社論最後說,深入探討,可以發現近年臺灣人口成長趨緩與經濟不振,其實是互為因果,先是由於朝野經年政治爭鬥,經濟前景不明,導致青年人因為生不起、養不起而怯于結婚生育,如此所形成的人口快速下滑,又造成消費疲弱不振,進一步加深臺灣經濟困境,終致中產階級流失、貧富日趨兩極,生育率進一步下滑。
因此解決人口負成長,除了釋出長期的生育鼓勵措施外,創造一個充滿希望的臺灣經濟,使年青人有安定的工作當是更為緊要,也只有在這樣無後顧之憂的大環境下,人口與經濟的良性發展,才可望水到渠成。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