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日報》今天刊載社論說,若能儘快推動海運直航,設置營運特區,則海峽兩岸的重新邂逅可能創造出的巨大商機,會給臺灣經濟發展帶來令人迫不及待的積極效應,為臺灣經濟開出一條新的活路。
文章摘錄如下:
海峽兩岸由於投身出口導向發展模式前後有30年以上的落差,加上經濟規模與相對優勢的巨大出入,因而在最近20年出現了難以想像的相輔相成之利,造就出無比巨大的商機。這樣的商機本應是海峽對岸的福建乃至包括汕頭特區在內的非粵語地區的囊中物。
卻有如遭到命運的愚弄,前面十幾年,由於臺灣堅持間接“三通”,逼迫企業繞道香港間接投資,更勒令一切往來兩岸的人與物,都必須迂迴香港;於是,距離臺灣最近的海峽對岸,竟成了遠在南方的廣東,而不是近在咫尺的福建。後面這幾年,珠江三角洲因過度開發,勞工不足、土地騰貴,顯然已趨於飽和,於是新一批登陸的企業乃直接向上騰躍到原本就是大陸經濟重鎮的長江三角洲一帶,使得商機始終未落到福建頭上。
但或許正是這樣的陰錯陽差,反而讓距離臺灣最近、語言文化血脈相連的福建及粵北地區將一切機會封存起來,等待時機來臨,再大展身手。等待什麼時機呢?就是半世紀來頭一遭,海峽兩岸陸海可以直接通航的日子;只有那一刻,兩岸的距離才真正拉到地圖上的實際距離。“520”政權再度輪替,這一天終於近在眼前了。這不僅對海峽另一邊的福建及汕頭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對此岸而言也有無比重大的意義。
福建與汕頭,擁有傲人的良港、廣袤的土地、相對豐富的勞動資源,卻錯過了加工出口業飛躍發展的黃金歲月;當兩岸直航終於改正了命運的惡作劇,正是要趕緊補上這十餘年的空白的大好機會。因而中共中央也早已規劃海峽西岸發展特區,摩拳擦掌,要在海空運直航槍響的時刻奮勇向前。
相對而言,臺灣經濟每況愈下,原本許諾會帶來豐碩成果的兩岸直航、觀光客來臺,令人望眼欲穿,到今天仍然毫無實益。與此同時,油糧價暴漲帶來的嚴重通貨膨脹,及次貸風暴狂襲對全球景氣的摧殘,卻如雪上加霜,壓得臺灣喘不過氣來。
在此緊急時刻,唯賴奇兵提振島內需求以力挽狂瀾。撥款中低收入戶以擴大消費這一帖救急藥方之外,另一帖奇效藥方,正是兩岸的重新邂逅可能創造的巨大商機。
兩岸客運直航還在慢條斯理地逐步漸進,但海運直航則早已萬事俱備,只待一聲令下即可水到渠成。不過即使成了,商機的逐步顯現,依然曠日廢時;對眼前急如星火的需求,還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我們在社論中再三高呼,如果利用此一時機,快速通過設置營運特區的相關法規,在最短時間之內,自北至南,選擇三、四個鄰近海、空港的地區規劃為高度自由化的真正特區,則能立即產生幾個令人迫不及待的積極效應:
首先,可以利用臺北港周邊的老舊工業區,比照新加坡的軟、硬體建設水準,打造出一個足以媲美乃至超越上海灘的營運總部特區;則以其距對岸之近、文化語言之全無隔閡,以及臺灣在人才、專業知識、法規制度上的優越,它會擁有遠超過新加坡、香港乃至上海的競爭優勢。
其次,在素以製造業見長的臺中港與高雄港腹地,設置加工特區,招徠在對岸飽受排擠、走投無路的大批臺商進駐,讓他們運用廉宜外勞,依恃本土中上游的卵翼,擔當與過去一脈相承但附加價值更高的加工出口工作,為臺灣另辟一個出口的戰場。
第三,透過適當的安排,整合海峽東、西岸這兩邊的特區,相互支援、互補互利,透過原材料與半成品的快速往來,形成一個具有高效率的產業鏈,其競爭力甚至可超過極盛時期的廣東地區。這還有一個重要副產品,努力營造福建新加工基地,亦可吸引許多珠江三角洲的臺商在此重建第二春,部分解決其出路問題。
最後,一旦這樣的規劃成熟,這個營運特區會匯聚島內外無數等待機會的企業踴躍投資,為已近乾涸的民間投資注入汩汩活水。這一股活水不僅跟擴大消費一樣能立刻救急,更能為臺灣經濟開出一條新的活路。不知誰能出來振臂一呼,促其早日實現。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