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關係要多下“熊貓功夫”

2008年12月25日 15:09: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硬道理好講,軟話題難說。但是長期來看,兩岸要真正從文化心理上回歸到同一個家園,人心相向才是真正的融合團圓。當同種同源的文化有了交流、探討、相親相愛的空間,兩岸也有了如“團團”、“圓圓”這樣最具體的認同符號。

  2008年的兩岸關係從來就不缺乏主角。就在兩岸“三通”正式開始實施之後不到10天,兩岸民眾都非常喜歡的大熊貓“團團”和“圓圓”,也在12月23日下午從它們的居住地四川出發,飛抵臺北。這是大熊貓第一次落戶臺灣,而且有幸搭上了直航的班機,引發了兩岸媒體的追逐。

  兩岸民眾對於熊貓的稱呼不一樣。大陸叫熊貓,臺灣叫貓熊。但是相同之處在於大家都認可這是一種可愛的動物,是特產于中國的國寶。其實“團團”和“圓圓”的赴臺設想早在2007年就確定了。只是因為當時的臺灣當局認為這兩隻熊貓是來搞“統戰”的,因此一直沒有同意熊貓的入島申請。但是陳水扁等人沒有想到的是,熊貓沒來,民進黨卻走了。沒有熊貓,島內民眾照樣用選票否定了他們的執政路線。而此次熊貓來了之後的島內熱潮,更是超越了島內的政治分野。

  這至少說明,對於兩岸關係這個嚴肅的議題,溫情有趣的內容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對於臺灣民眾來說,通過熊貓這樣的一個符號,大陸可以更容易地成為兩岸中華兒女溫暖、可愛、能夠勾起共同民族認同的家園。這兩隻胖乎乎,憨厚天真的動物身上沒有政治符號,卻毫無爭議地引發人們的憐愛。大陸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送到海外展覽或者安居的數十隻熊貓無不得到當地民眾的熱捧,就是因為熊貓身上的情感元素。 

  兩岸關係的發展,自然有其歷史規律。“臺獨”勢力的分裂主張是違背民眾意志和時代潮流的。但它恰恰利用的是臺灣民眾對大陸的陌生感、距離感等民眾心理,強化其所謂的“主體意識”。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兩岸關係的直接對話中“硬道理”多,“軟話題”少。的確,硬道理好講,軟話題難說。但是長期來看,兩岸要真正從文化心理上回歸到同一個家園,人心相向才是真正的融合團圓。

  近年來,這種狀態在兩岸熱絡的民間往來中有所好轉。人們更加重視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經貿關係,也相對比較坦率地面對意識形態分歧。更重要的是,同種同源的文化有了交流、探討、相親相愛的空間,也有了如“團團”、“圓圓”這樣最具體的認同符號。這些都是良好的開端。畢竟半個多世紀產生的心理距離,不是瞬間就能夠徹底改變的。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暢銷的電影叫做《功夫熊貓》。把中國功夫和熊貓形象融合在一起,作為文化符號頗打動了一批海外的觀眾。人們不見得能夠通過功夫熊貓就深入了解中國,成為中國通,卻能夠通過功夫熊貓建立起對這片土地的好感。這個“熊貓功夫”放到團團和圓圓身上,特別是放在同屬一個中國的兩岸民眾身上,其實是一樣的。兩岸的感情交流,就讓我們再一次從熊貓開始吧。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