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綠營勿逢大陸必反 讓經濟議題回歸專業吧

2009年02月25日 13:46:00  來源:
字號:    

  近來兩岸擬簽署“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一事在島內引起朝野激烈言詞辯論,島外媒體也非常關心此事。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發表社評《務實看待“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對此指出,兩岸簽署CECA對臺灣經濟未來發展有極大影響,希望當局多向人民說明兩岸簽署“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的理念與功效,以爭取臺灣人民的認同與支援;同時也希望綠營的反對人士放棄逢大陸必反的意識形態,以純經濟專業的角度,務實地來看待“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

  社評說,CECA是馬英九競選時所提出的政見,大陸領導人胡錦濤在去年12月底提出“胡六點”正式響應,同意兩岸簽署“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這是正面響應馬英九提出的訴求。“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名稱是由臺灣提出的,所以就“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的名稱而言,絕無矮化臺灣之問題。

  其次,就“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的性質而言,其實就是自由貿易協議(Free Trade Agreement, FTA),目的是希望兩岸降低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讓雙方經貿往來能更順暢進行,所以“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的性質是純經濟議題,與政治及主權議題完全無關。

  第三,就臺灣經濟發展的需要而言,自1992年臺當局通過“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以來,兩岸貿易往來日益密切,臺商投資大陸逐漸增多,目前大陸為臺灣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夥伴及第二大進口夥伴,臺灣從大陸累計賺取超過3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成為臺灣近年來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動力源泉。

  第四,就國際經貿合作方面,近年來全球化及區域經濟整合風行,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有400多個FTA向世界貿易組織(WTO)報備,臺灣若不能融入,對經濟發展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尤其2010年東協加一成立後,大多數東協的產品可免關稅進口大陸,而臺灣出口大陸之石化、汽車等產品要徵6.5%-14.9%不等的關稅,屆時廠商停業,員工失業,臺灣經濟有被邊緣化的危機。

  第五,就大陸經濟崛起而言,自1979年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經濟快速成長,且吸引大量外資,如今大陸已是WTO成員,且成為世界工廠及世界市場,臺灣要善用大陸的利基,分享大陸經濟成長的利益,善用大陸並不是依賴大陸,而是對臺灣經濟有利,對人民福祉提升的行為。而兩岸經貿往來是“市場機制”(Market Mechanism)運作下的結果,並無人為操弄,當局應該尊重市場機制,並且應該盡力維護市場機制的順利運作。

  第六,就兩岸協商而言,簽署CECA內容相當繁雜,像大陸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型協議”是2002年簽署,正式實施是2010年,所以“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可先簽框架性協議,協商進程則是對臺灣有利的先做,有爭議的先擱置,絕對“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這也就是為什麼世界各國在簽署FTA時,大都會列有早期收穫條款(Early Harvest),讓雙方有共識的事項先行,雙方沒共識的事項持續磋商,所以兩岸洽簽“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絕對不會有大陸農產品及大陸勞工孻臺的問題。

  第七,兩岸均為WTO會員,兩岸經貿往來實有必要遵循WTO的規範,且若兩岸CECA洽簽成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必有助於臺灣與美國、歐盟、日本、東協洽簽FTA,避免臺灣經濟被邊緣化。

  社論最後說,自去年兩岸海基、海協兩會恢復協商以來,所有兩岸協商都在對等、尊嚴前提下進行,所簽的六項協議均對臺灣有利,也獲得絕大多數臺灣人民與國際社會的肯定。未來臺灣與大陸簽協議以解決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項問題已屬常態,希望綠營反對人士不要逢大陸必反,放棄意識形態,讓經濟議題回歸專業,務實看待兩岸簽署“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吧。

 

更多精彩評論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