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水災”會對臺灣GDP成長造成多大影響,“行政院主計處”目前還在估算中,答案還沒有出來。依據“農委會”截至目前為止的最新估計,農產物及設施毀損計134億(新台幣,下同),但這和臺灣GDP的變動不會也不應當相同。農漁業生產的減損會直接影響今年臺灣GDP,其他如財產和設施等資本財的損失,只有它們未來所影響到的生產才會列入,其數額通常只是資本財的一小部分。
臺灣《工商時報》今日發表社論在指出,無論最後出來的結果是什麼,本次水災確實對於許多家庭已經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所有島內民眾都同感刻骨銘心。事到如今,最重要的就是安置和重建。安置可以安定人心,重建或改建本身會創造需求,連帶地可以藉由生產的恢復,促使所得增加。
社論說,要怎麼安置和重建,牽涉到許多專業,也牽涉到不同單位之間的分工。例如安置處所的土地取得,通常要靠臺當局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協調。災民進駐到安置區後,馬上面臨工作、生活費用等實際問題,必須立刻解決。重建或改建所牽涉的更廣。例如部分陡削山坡地是否仍適合居住,是否可能恢復耕作,如何做好水土保持等,都需要專家評估,可說是千頭萬緒。
所以,在此時刻,如果大家真心想救災民,最重要的就是匯集力量和專業,讓安置和重建的工作可以儘速展開。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性,這些工作的進行,必須因地制宜,除當局主管單位應善盡職責,任何關心者最好能勇於參與。如果舍此不圖,而是利用災民的慘狀和由之而生的同情心,進行叫罵式的批評,不但於事于補,而且會實質上模糊問題的焦點,進而影響基層工作人員的士氣和作為。
社論強調,到目前為止,已經出現幾個怪象,就是口水批救災,火上猛加油。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能夠關心世界各地發生的天災是好事,但顯然得意忘形,忘記了對於其他地區的基本尊重,而在其網路上作“臺灣總統應否下臺“的投票。臺灣不需要其他海外媒體,發動的其他的非臺灣島內的居民,來告訴臺灣居民該怎麼做。這是怪象其一。與此種作為截然不同的是來臺實際參與救災的美國軍隊:低調、務實與謹守分際,令人讚賞。
怪象其二,就是各種的指控缺乏實際的查證。許多人指控說,臺軍的投入太少、太慢。當然,相對於災民的危急和痛苦,速度是愈快愈好。但有沒有人弄清楚所謂“錯失的72小時”,實際上“國防部”投入了多少兵力?根據所公佈的統計,案發後的前三天,也就是8月9、10、11日,投入的兵力分別為2137人、5358人與9121人。這就當時還繼續下大雨、泥流繼續衝往下游的實況來說,是“盡力”還是“怠惰”?沒有經過專業人士的評估,難道就可以靠表像、靠“常識”,作任意的評斷嗎?
在速度方面,“國防部”所派遣的兵力,到了12日,增加到1萬6千人,16日增加到18萬人,到了目前,已增加到26萬人次,分佈在高雄縣6萬7千人、臺南縣市和宜蘭近8萬人、屏東縣近8萬人、中部縣市近3萬人和花東約1萬人。這樣夠不夠快、夠不夠多,都可以檢討。但是沒有深入的分析,沒有比較,就妄下“三軍統帥缺乏領導能力”的斷語,其公平性和專業性都有待檢驗。
怪象之三,就是對救災的批評轉變為對官員不合比例的苛求。發生如此嚴重的水災,大家對於各級官員有強烈的要求很正常,但不能流於民粹。例如,新店“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指揮官,以及各地區的指揮官,當然應當時時刻刻都在現場。除此以外,不應也不必對於官員每分每秒的行蹤有所苛求。只要沒有延誤救災程式,像父親節吃飯、像理髮這些短暫活動,如果也要無限上綱,可能就是苛過頭了。行政官員言行舉足引起社會負面觀感,自應反省檢討,此時此刻為平息民怨而改組內閣,亦有其必要,但過度嚴苛的指責,對解決災民的實際問題,不會有任何幫助。
社論最後強調,臺灣的經濟,本來預定要于第四季開始轉為正成長,而從國際的演變來看,復蘇的腳步甚至還可能比預估的更快。不幸的是,在此時刻,臺灣遭逢到水患的侵襲,更不幸的是,在水患之後,政治角力大於對於災民的實際關懷,口水大於行動。如果再繼續這樣下去,原來好不容易轉好的投資人信心,恐怕又要因為擔心政情不穩而轉趨低迷,臺灣經濟復蘇的腳步將更蹣跚,民眾的苦楚將更延長。
[責任編輯:王賽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