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25日起一連3天召開臨時會,擬緊急審查通過“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草案”;“行政院”將據此編列重建特別預算,投入災區生活、小區、產業、基礎建設等方面的重建。臺灣《經濟日報》26日發表社論指出,然其預算規模需多大?如何籌措財源?朝野仍然缺乏共識。
社論說,行政部門擬編列3年1000億元(新台幣,下同)的預算;民進黨團則喊出“預算無上限,至少2000億”的口號;“立法院長”王金平表示,任何預算編列不能無限上綱,宜在1000億元與2000億元間討論出合理金額。由於救災重建需款孔急,努力籌足資金固為首要工作,但也不能無效率、加碼喊價似的編列,因其財源必然來自島內納稅人,也可能排擠到其他弱勢團體的經費;何況“立委”職責就是替人民看緊荷包,將錢用在刀口上,一味為選票喊價式決定預算規模,那就對不起島內民眾。
災後重建預算規模到底要多大?儘管救災急迫,仍需整體宏觀規劃、專業務實評估。水土規劃與復育、小區重建、產業再造、公共基礎建設等,預算規模估計太小,延緩重建工程,災區人民受苦,絕對不應該;然若規模過度膨脹,造成整體資源浪費,偏離實際需要,就非全民之福。當局若能有效借助民間力量,當可降低財政負擔。日前“行政院”表示,未來將引入民間力量,鼓勵企業參與災後重建,發揮企業的能量與創意,方向值得肯定。公共職能部門、企業、公益團體乃至於學術界,有志一同、分工合作,不但發揮整體力量,透過彼此競爭壓力,當可將事情做好。
社論稱,在財源籌措方面,“行政院”或許已意識到臺當局債臺高築的嚴重性,以致3年1000億元的重建預算中,除了600億元來自舉債,另約400億元則來自土地銀行釋股收入。由於釋股動機並非民營化以提升經營效率,純粹基於財政融通的考慮,以致為了減輕當局舉債利息負擔,卻大幅降低盈餘繳庫數,並非有利於財政;何況土銀負有政策性任務,縱採全民釋股方式,具稀少性的土地到頭來極可能被財團所掌控,造成對公平正義難以彌補的傷害,恐將得不償失。
至於舉債融通,人民或許感到不痛不癢,然對當局的財政、經濟造成潛在危機不能小覷,更應審慎處理。由於下年度總預算與特別預算舉債合計已達4660億元,創單一年度新高,累積債務即達“紅色警戒線”;若災害重建仍仰賴舉債,明年臺當局舉債總額必然突破5000億元,財政惡化更加雪上加霜。此時若能擴大思考格局,採取創新方式,趁“立法院”下會期即將審議下年度總預算及經建特別預算之同時,在總額舉債額度控制下,不再額外舉債,又能以救災及重建為優先,將可降低財政衝擊。
社論最後強調,近兩年來,當局為了振興經濟,實現馬英九擴大公共建設的競選承諾,已先後推出583億元擴大公共工程建設及4年5000億元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等特別預算,再加上與此次災後重建有關的8年1160億元“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劃”,已經累積龐大的舉債額度;不是因短期擴大內需、膨漲預算,就是政治上加碼,以致不能有效運用。因此,從整體資源有效配置的角度,“立法院”下會期須將災後重建預算與總預算、經建特別預算同時考慮優先次序,將後兩者不具效率性、迫切性的經費移來支應災後重建,一方面救災復建,另方面擴大內需,增加有效需求,他方面又可節省經費、舒緩財政壓力,當能一舉數得。
[責任編輯:王賽賽]